长文短讲 精讲精练——以《少年闰土》为例谈长课文的讲解
2018-11-29吉林省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王育红
吉林省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育红
长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怎样处理长课文便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如何将长文短讲,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此方面进行了摸索。下面以《少年闰土》一文为例,谈谈我对长文短讲的体会和见解。《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一篇题材距离小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章。全文两千二百多字,分十七个自然段,五个逻辑段。为了在三课时内完成教学目的,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一、深入挖掘教材是长文短讲的前提
重点是与一般相对而言的。就一组教材来说,与重点训练项目密切相关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就一篇课文来说,重点还指教材里的主要内容和体现每组训练重点的规律性知识。如《少年闰土》的教学重点就是弄清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的。
所谓难点,就一篇课文来说,就是从教材特点和班级实际出发,估计大多数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少年闰土》的教学难点是:本课写作年代较远,学生对时代背景陌生,缺少对当时生活的体验,有些词、句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难理解。确定教学难点,侧重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
所谓特点,是指教材的语言、结构、体裁等方面的特点。课文各有特点,内容不同,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抓住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能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
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对教材的处理。可以说,教师的备课是一种“再创造”,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因人因文而异,重新处理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并了解学生的实际,同时根据教学目的,筛选教材的理解点、知识点和训练点,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形成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从而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二、课前预习是长文短讲的基础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地位从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看,比课后作业还重要。因此,我在教学每一篇新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业余时间预习新课文。预习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再是找出文中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掌握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和划分段落这几方面作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作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以达到真正读懂课文的目的。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我认为“以文促读”是个好办法。
在指导学生预习《少年闰土》一文时,为了训练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概括能力,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和谁?重要人物是谁?
2.写了他们之间的哪几件事?
3.哪几件事写得详,怎样写的?哪几件写得略,又是怎样略写的?
4.作者通过什么来刻画闰土的性格?
出示前两个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粗读课文对全文有个粗略的了解;后两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有一定难度,值得学生认真思考,如果不熟读课文是难以回答的,这样设计安排课前预习,是为了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深刻反思,体会作者锤词炼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总之,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是长文短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长文短讲的关键
课堂提问实质上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佳境,就必须在课堂提问上力求优化。如《少年闰土》一课,
学习第二段时,我出了两个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闰土有机会来我家,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我为什么盼他来?带着这两个问题,通过认真默读,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我家搞大祭祀,人手不够,闰土来帮忙。两人身份截然不同,我是主家少爷,闰土是帮助之子。因为我知道闰土会装弶捉小鸟雀,而产生了盼望的心情。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与中心密切相关,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2)闰土代表哪些人?我和我往常的朋友指哪些人?为什么我们不知道那些稀奇的事?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归纳出:闰土代表农村孩子,整天接触大自然,见多识广;我和我往常的朋友指有钱人家的少爷,少爷们整日待在高墙深院内,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活动范围十分有限,见识就少。这样通过反复读议,既进行语言训练,又深化理解主题。
四、围绕训练重点是长文短讲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文,而且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文的。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就是围绕靠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来组织教学的。
《少年闰土》一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特点写具体”。在讲读课文一开始,我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看看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并将此要求贯穿讲读课始终。文章开门见山,通过作者的想象描写,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其间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寥寥数笔,就使一位勇敢机智的农家少年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回忆第一次见到闰土时的情景,抓住了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银项圈这三个特征,把一个健康、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接下去是回忆闰土给我讲雪天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前看跳鱼儿这四件事,作者写这四件事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特点,使一个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在作者笔下诞生了。由于紧紧围绕训练重点,学生学完这一课后,都能明确写人的文章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刻画人物。
总之,既要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还要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长课文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