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发现”意识,让语文教学更“鲜活”

2018-11-29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8期
关键词:发现语文课堂语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龚 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摈弃课堂教学中的一味的师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强化“发现”意识。

一、巧设疑,让学生会“发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疑”也是学习的动力,求知的根源。《学记》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妙地设“疑”。

1.在学生困惑处设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倡导“发现”意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在通过主动性学习中,必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学生实际地“巧设疑”,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知识困惑,引领他们走向智慧,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发现”,才会使语文课堂生动、鲜活。

2.在学生易错处设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新气象。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承载着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我们伟大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我们今天的小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以及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有时很易犯错,这同样需要我们教师要很好地驾驭教材“巧设疑”,让学生少走弯路“会发现”,才会使语文课堂生动、鲜活。

比如在《落花生》第一段的教学中,张老师抓住“种”和“园”(院)这两个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进行有效指导。“种”字的辨析,张老师采用了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读音,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又懂得了学习方法;而在读准“后园”一词时,张老师并没有局限于其读音,而是通过“院子”和“园子”的辨析,在学生明白这两者的区别后,进行正音。如果说前一个“种”是让学生懂得学法(据义定音),那么,“园”字则是对这一学法进行巩固。同时,教师耐心地一步步引导、提示,不留痕迹地让学生去探究与“发现”,懂得学习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人。

3.在学生无疑处设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不惹学生瞩目,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我们教师就要通过“设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比如《爱如茉莉》中有一句描写景物的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我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洒”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人有情,景有语”。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发现,学生会更接近语言的真相。

二、巧点拨,让学生善“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教学的“发现”意识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小学生受阅历、资历以及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巧妙地加入点拨与引导,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让学生善“发现”。比如,我在上《船长》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20分钟够了吗?”

三、巧布局,让学生喜“发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景,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布一些“局”,让学生的思维或进入“陷阱”、或悬念、或顿悟,学生则会更喜爱上“发现”,语文课堂会更有活力、更加鲜活!

欲正故错法:学生对于分辨和纠正教师的错误往往具有特别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讲课时有时故意读错或写错某一字或某一字句,让学生在辩误或正误中体会乐趣,从而使课堂充满紧张愉悦的气氛。如在教学课文《第八次》时,有位教师在范读课文第二段时,故意把“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读成“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学生很快发现教师漏读一个词“几乎”,教师顺势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让学生自我发现“几乎”一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价值。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和句,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像切入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课堂教学模式正发生着结构性的变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影像资料来创设课堂情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语文教学的时空构建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如我在2015年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中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支柳》,由于我的学生都是生长在江南水乡的,缺乏对高原的了解,为此我收集了有关高原的影像,切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我的课堂更丰满,学生更智慧。

尝试体验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切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创设好情景,让学生尝试体验,在“顿悟”中破解发现的问题,获得创造的智慧。如我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我就准备了两个大苹果和一把水果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猜你喜欢

发现语文课堂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