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人、说真话、诉真情
2018-11-29广东省珠海市平沙实验小学陈郭恒
广东省珠海市平沙实验小学 陈郭恒
小学生喜欢课间聊天,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若让这些“话唠”提笔写作文,不少人会谈文色变。这大概与孩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水平不佳有关。但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学生对于写事、写景及状物类型的习作游刃有余,唯独对于写人,让孩子们苦不堪言。
当前小学生的写人习作普遍存在着人物脸谱化的现象,甚至翻开书店里售卖的所谓优秀作文选,人物描写大多也是千人一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究其原因,让孩子为难的不单纯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其实还与当前的教材课例和教师教学所呈现的道德导向有较大的关系。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当中写人的文章多数是展现名人、伟人、英雄或道德高尚的人物形象。例如:《詹天佑》《诺贝尔》《海伦·凯勒》《毛主席在花山》《军神》《轮椅上的霍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见了,亲人》《她是我的朋友》《艾滋病小斗士》……课文就是范例,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这些典型人物确实有助于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但这些写人的课文所呈现的思想境界却是大多数小学生稚嫩心灵难以企及的高度。教材虽然能有效地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暗示——这就是写人的习作,写人就该写优秀的人物。潜移默化的道德倾向无形中为小学生界定了写作内容和价值取向。当小学生在写人时,站在“道德高地”,必然“一览众山小”——身边的人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些人难以进入孩子们的法眼,造成了写人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这无异于无米之炊。写人的习作也就成了学生的心头之痛。
其实,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工具性始终是它异于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特征。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人文性,难免会束缚工具性的实践功用。二者应是和谐统一,而不是单纯的平分秋色。如果教材中意识形态的道德暗示太多,容易使孩子望文生畏,甚至无意中引发道德虚高的伪文风。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希望教材能多收录一些立足儿童视角的写人文章,让孩子觉得书中的人物不但可敬,而且可信,更是可亲的。
自古以来,“文以载道”被奉为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也深受它的影响。“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这些论调几乎成了我们毋庸置疑的训导。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肩负着德育重任。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童真,甚至不合时宜地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他们言行。为了引导小学生做一个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语文教师还经常指导学生在写人时要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质、习惯等方面的先进性——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刻苦学习、诚实守信、坚强等。事实上,小孩子的道德认知往往受生活阅历所限。硬要孩子用笔来“赞美”道德标兵,他们只能通过“借鉴”范文来移花接木,通过“艺术加工”来无中生有,除此别无良策。这就造成了在写人时千人一面的现象,而假大空的文风还会造成孩子“作文一套,内心另一套”的双面人格——人格的分裂,是对现行教育最大的讽刺。
我们要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信念,鼓励学生用真实的事情来再现人物的七情六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人物的是是非非。这样的写人习作才是真实的,自由的,富有个性的。例如,笔者布置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一个孩子写了刻苦学习的班长,文章虽然也是文通句顺,但总给人一本正经的感觉。另一个孩子写了肠胃差老放臭屁的同桌。因为深受“毒害”,体验真切,结果他把同桌放屁写得绘声绘色,甚至还能根据臭屁的响声及浓度来判断同桌吃了啥早餐。文章写得幽默风趣,听者无不哈哈大笑。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最熟悉的人往往不一定是性格、人品俱佳的人,而是朝夕相处的玩伴。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实的 “最熟悉的人”,而不应该勉强学生或诱导学生去伪造最熟悉的“陌生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文风不正,小小年纪容易养成言行不一的伪劣人品,长大后很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作为学生的知识启蒙者和人生引路人,有责任把孩子们培养成为表里如一的人,有义务把孩子们培养成为诚实的公民。
巴金曾说过:“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这样深刻的话时时鞭策自己,也应该用这样平实的话常常勉励学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坚持“我手写我心”理念,坚定不移地教学生写真人,说真话,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