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送会回来吗?
2018-11-29吴凤箫
□吴凤箫
10月3日 晴
很多年以前读《边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喜欢凤凰小城的淳朴清新、恬淡美好,却又遗憾结尾的不尽人意。当多年以后的我再拿起它来读时,遗憾仍是遗憾,却多了几分意味。
很多聪明的作者都会设这样一个巧妙的结尾:并不明确交代众人最期待的那个结尾,而是留一个含蓄的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诚然,对于书的影响力来说,这样做是好的。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很不喜欢这种盲目追求影响力而吊人胃口的做法。因为当你创作小说的时候,你会慢慢发现,很多时候不是你在主宰人物的命运而是他们在牵着你走,我们只是把这些故事落在了纸上却并不是他们的上帝。因为他们要做的事全凭他们的性格和身处的环境决定。好的文章,笔下的任务应该是自由的。好的作家,也应该爱他的每一个人物,尊重他们的选择。这并不是说就一定给他们安排圆满的结局,只要符合人物特点即可。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是做得最好的,虽然它确确实实没有结尾,但是结尾不言而喻。一方面是文章中做了大量伏笔,另一方面也是人物个性实在鲜明。比如林黛玉,这个有旷世才情和绝代姿容的女子,不食人间烟火,清高绝世,又怎能被封建社会所容?她的爱情,真的是从开始就注定悲伤,最后“质本洁来还洁去”,反而是对她最好的归宿了吧。读来虽伤感,但没有那种隐隐不适,没有结尾的不理解,只是单纯的伤感。
在我一个高中生的角度看来,《边城》这本书风格清新,人物个性鲜明,当然是极好的。可是我不喜欢它的结尾。这个被无数读者质疑,被批评家称为“败笔”的地方,连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也不理解。有人称,当时张兆和看完“那个人永远也回不来了”的结尾,很是不开心,说太悲惨,于是从文无奈加上了“也许‘明天’回来”,如果说没改动前那个是真正的结尾,那才是彻彻底底的败笔,改动了以后才会缓和一点。那么,从改动了以后看,傩送会回来吗?
其实,我觉得傩送是一定会回来的。首先,傩送下桃源是一种负气行为。一方面因为哥哥的死刻骨铭心,一方面碾坊人家穷追不舍,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翠翠不喜欢他。他的出走更多是不堪生活的压力而选择的逃避,这是可以理解的。再坚强勇敢的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傩送虽然阳光开朗,勇敢坚强,但毕竟是个十四岁的孩子,没有经历多少事情,难免会有些消极。或许等他哥哥死的伤痛渐渐抚平,中寨人不等他回来就已经另嫁他人。而且孤身在外,世俗纷争,勾心斗角,怎么会不想念那个小小的世外桃源?不管是想家还是思念翠翠,他总会回来,毕竟,家和我们永远连着剪不断的脐带,我们无法脱离。而且照当地的风俗,十五岁的女孩应该出嫁,中寨人怕是不等他回来就已经另嫁他人。只要他能回来,故事就已经转向了好的结局。
只是有人不理解顺顺态度180°大转弯。在老船夫活着的时候,态度冷淡,心生怨恨,答应了中寨人的联姻。而老船夫死后,却商量把翠翠接过去作为二佬的媳妇,和中寨人的联姻应该是取消了。其实从全文看,顺顺真是个好人,善良,热情,慷慨,只是难以忘怀儿子的死,认为是老船夫和翠翠间接造成的,不愿意看着翠翠再嫁给二老,心里有个疙瘩。老船夫猝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和顺顺交谈后,得知二老和翠翠婚事无望后,忧郁成疾死去的。顺顺知道这件事和自己有很大的责任,心里顿生愧疚,却也得到了某种平衡。老船夫的间接原因让他失去了儿子,而它也间接让翠翠失去了祖父,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扯平了,剩下的就只有对翠翠的怜爱和同情,于是他听到老船夫去世消息后立马赶到,并且最终同意翠翠和二佬的婚事。不得不说,老船夫和大佬的死确让人悲伤,但这为二佬和翠翠的爱情少了些障碍。只是二佬不会来,的确让人心情不快。
可能这个结尾无法让人理解,然而沈从文本人就是个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作家,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爱情上。从一个乡下人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成为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仅用了四年的时间,用无数文采斐然的情节终于俘获了当时的名门闺秀张兆和的心。我一直觉得在文坛上,林徽因和沈从文的一生是最完美没有多少缺憾的,然而,后来真正了解到沈从文才明白,其实他的婚姻或是生活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幸福。沈从文是典型的文人,满腹才华,满脑子的浪漫想法,而张兆和是心无波澜的水,婚前一心向学,婚后全心为家庭操持,只想着生活怎么不拮据,孩子怎么安心成长。这样一个耀眼的才女名媛甘心为他做凡妇,甘心牺牲无数美好年华只为照顾他和家庭,他反怨她不够爱他。或许他要的一直就是电光火石般的爱情,她却只给得起他细水长流的生活。他忘了去懂她,她也无法融进他浪漫的世界。或许直到他去世才终于能理解他最后一句给她的话,不是年少时千万封情书里写过的爱你,只是一句“我对不起你”。可能人生真的没有那么多对不起,两个互不相容的人能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早就习惯了不相契。沈从文在《边城》中把翠翠塑造成张兆和的模样,或许就是这些鲜活的人物支撑了他生活的不如意。翠翠,可以说,是他想要的那个“三三”,那个她永远给不了的那个“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