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享受“一米阳光”
2018-11-29施娟
施 娟
(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多位专家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资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借助课堂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品质修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情境渲染,感恩自然美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感恩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亲人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产生敬畏之感[1]。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文中对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描写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自然,让学生体会自然的奇妙,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很多学生没有去过九寨沟,这样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小学生具体思维占主要地位,形象、生动的事物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关于九寨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九寨沟的神奇景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画面中观察到的内容和文本中的文字描绘进行比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九寨沟的自然之美。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域辽阔,除了九寨沟之外,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欣赏,那么,你还去过或者了解哪些地方?这些地方让你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采用视频引导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受中接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美景的神奇,进而产生感恩自然、敬畏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解读形象,培养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抓住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认识到什么是对的、高尚的,什么是错的、低劣的。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明确善恶美丑,学会正确的审美,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形象美,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在文本的具体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黑骡子对于彭德怀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彭德怀为什么还狠心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呢?”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大家纷纷整理自己的答案,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认识到,大黑骡子的死让很多红军战士生存了下来,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没有粮食的问题,但是给红军赢得了时间和生的机会。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彭德怀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也是对革命事业的牺牲。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还有没有在当时情况下做出牺牲的人?他们的牺牲对于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是你身处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样做?”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由人及己,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思想意识升华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的形象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正能量,从文本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关注细节,品味大亲情
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亲情教育,这是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近的德育内容,也最能引起学生的深刻感受。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阅读亲情类文本的时候,总是会被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所感动,而这些情感也会影响我们和亲人的相处,教师抓住文本细节引导学生体会亲情也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进行亲情感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很多学生被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母子之情深深感动。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同学们,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之一就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找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体会一下。”这样学生会抓住细节品味,例如,文本中的“我抱起母亲的时候,“没想到母亲这样轻”的描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自己: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我们对自己的母亲了解多少,从而让学生萌生出要感谢母亲的念头。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情流露,学生的感情达到一个高潮,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很重要的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体会亲情,教育学生珍惜亲情。
四、拓展文本,感染爱国情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文本内容,还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祖国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教师就意识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资源,于是借助文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并且引导学生走向课外,深化学生的情感。教师为学生安排了《虎门销烟》影片片段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愤激之情。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鸦片在当时给我们的国家造成的危害,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侵略者,我们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们能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感受祖国的神圣,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 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感恩、价值观、亲情以及爱国之情等多个方面切入引导,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1] 姚孝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析[J].亚太教育,2015,(28):12.
[2] 程艳芳,张海元.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