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服务提升探析
2018-11-28卞丹丹
卞丹丹
摘要:当前,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随着国务院《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渠道之一,加快其信息化建设,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现人力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刻不容缓。因此,从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角度出发,发现新业态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而提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很有必要。
关键词: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学生;信息化
从党的十九大强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到李克强总理于2018 年6月29日签署国务院令,颁布《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视。在我国经济从快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大批学有所成的新鲜血液充实到各个领域,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有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来支撑。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生力军,他们就业的渠道之一是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主要平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要素市场。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依靠市场力量,根据市场需求,更好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中有两类服务机构,即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载体,推动实现了由“就业找市长”到“就业找市场”的根本性转变,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为大学生提供顺畅的就业通道
《条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法规的执行要靠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完成。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条例》规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必须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接收手续,办理就业登记。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时,需要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使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以便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公共人力资源机构还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市场工资价位、职业介绍和创业开业等方面的指导,让高校毕业生尽快融入人力资源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遇
《条例》指出: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这就为人力资源市场奠定了良性循环的基础,体现了政府主持公道公平的原则。第十八条至第三十三条,对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个体等不同市场主体的活动行为、权利、职责与义务均有明确规定,事事处处均体现了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与要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求职和招聘提供服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公正。这对于健全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了公平参与竞争的氛围。
二、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作用的新挑战
《条例》规定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提出要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注重运用信息公示、随机抽查、信用约束、国家标准、行业自律等事中事后监管手段,构建职责法定、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这就给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新高度
在前期“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经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新性人力资源服务终端产品,但用人企业、高校、大学生群体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区域限制、互动不频繁等现象,使得人才供求信息很难实现共享,人才供求精准配对难以达成,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但随着供需双方需求的丰富化,人才供求出现新特点,驱使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性更强的O2O人力资源供给模式。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服务的方式,提高服务的效率。
(二)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提出了新要求
虽然,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力资源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言,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应该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必须加以改进。
1.科学定位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属于公益性组织机构,因此在性质上要区别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条例》中也明确提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于“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等八项内容不得向受众收取費用。这些内容都凸显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因此,必须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全心全意为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服务。
2.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服务范围
传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的服务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创业咨询、人才档案的办理等,但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出现,传统的服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群体要求,应将传统面对面求职、政策介绍、数据信息的收集等逐渐融合进O2O的模式中,因此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必须要深挖新服务点,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提供多元化平台,让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
(三)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必须不断提高
罗伯特·登哈特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提到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在提供服务时要正确地定义自己的服务对象,重视公民的权益,重视个体对象,积极倾听大众的意见,关注大众的需求,并为满足不断出现的需求而不断努力。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形态之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应摒除原有的工作态度差、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工作人员则应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明确服务对象,重视相关群体的权益和诉求,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为民办实事。
三、新时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条例》指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
(一)加快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政府应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加速信息化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引擎作用,加强所得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建立覆盖范围广、精确度高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信息传输制度,真正实现政府、企业、个体及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网络达成信息资料的互享,方便不同区域的就业管理与就业服务,拓宽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
(二)加大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发展较快的城市所属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利用城市优势、经济优势、信息技术优势稳步推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往深度发展,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政府应适当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性政策,有目的、有计划地平衡不同地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以期实现各地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服务范围、发展模式、追逐的目标等方面都是有着本质区别。但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发展趋于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断加入我国服务业市场的情况下,我国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主动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增加服务的项目,借鉴管理的模式,因地制宜地用到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中。《条例》也明确提出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进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
(四)提高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知识变更周期越来越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行政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升,主动参加单位开展的各类业务培训,增强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公共人力资源服务部门要不定期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检查,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机构内部也要建立起一套基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发展、人才培训方案,与时俱进的提高机构行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在招聘选拔时,要注重人才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使得所聘人才能适应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五)优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式
新业态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提高服务的意识,主动协调政府、高校、企业,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相关服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将服务范围360°延伸,主动发现新服务点。以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线上和线下两个市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机制。加强机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围绕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发挥好引领和示范效能。
线上可以进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企业招聘信息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发布,也可以利用在线课堂进行移动学习,互动交流;线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协助当地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指导,为企业与高校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相结合,促成双方定时、定程互访,让大学生真实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加快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服务,必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助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向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推动现代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立.推动新时代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新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04):8—9.
[2]崔晓.福建省人力资源服務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8(05):218—221.
[3]张金海,方鹏程.新形势下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5(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