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徒制的组织实施与改进
2018-11-28武克华
武克华
2015年8月教育部确定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由于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合作机制问题,目前人才培养仍有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组织实施若干核心难点进行研究,以期改进并完善现代学徒制的设计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的构建
1.学徒制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中外传统学徒制的历史发展大致都经历过前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国家立法学徒制、集体商议学徒制4个阶段。从父子相传、私人性质的技能学习方式,发展为行会对学徒培训进行监控与管理,后逐渐被国家通过立法控制和干预,进而出现学校职业教育,传统学徒制渐趋衰败,但未消亡。传统学徒制在东西方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技能传承作用,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推进有重要意义。二战以后,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纷纷开展研究校企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搭建了校企一体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架构。
2.现代学徒制的构成要素
研究现代学徒制,需要深刻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有六大要素:双元育人、工学融合的“培养形式”;能力本位、工学融合的“课程建构”;工作场景、产教结合的“基地建设”;双导师制、专兼互补的“师资培养”;情境认知、行知合一的“教学实施”;和多元参与、过程评价的“质量监控”六大要素。
二、现代学徒制特殊性要求
1.契约关系的确立与签订
为了保障企业长远的利益,以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必须以契约关系确立校企长效的运行机制,明确企业与学徒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企业及学徒双方的利益,保证师傅与学徒在企业高质量地安心教与学。
2.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权责
我国现代学徒制并非普通的校企合作,而是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作为主体之一,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在运行中校企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徒制专业项目的开发、学徒制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实施、考核评价等都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企业的培养责任重大。
3.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
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下,企业是强调人才在岗位上的适用性,弥补了学校单一主体培养模式下易忽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缺陷。但现代学徒制不可一味追求岗位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教育关乎人才长远发展的“教育性”属性,要协调好“职业性”与“教育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岗位技能与通用技能的关系,做到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高职院校学徒制组织与实施的难点
1.学徒岗位与职业发展的确定
学徒制既是一种人才培养机制,也是一种职业发展通道,必须兼顾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2015年教育部遴选的首批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中,服装设计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汽车维修(奥迪维修技术)、陶瓷工艺、精密机械技术(钟表方向)等等专业设置与企业合作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些通用型专业由于就业领域不确定,职业技能专门化程度低,不宜采用学徒制。
2.校企之间长期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经历了企业单纯接受学生毕业实习、实训阶段,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校企双主体育人和全面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阶段。但是,相对于国外学徒制的主导力量而言,中国现代学徒制中还需要政府、各类产业园园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的进一步参与和组织,更需要国家法律和行业法规的规范和支持,以形成长期稳定有保障的合作机制。
3.学徒职业技术等级的健全
目前,我國尚欠缺统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框架及国家培养标准,行业协会公信力的缺乏,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各试点院校多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校企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文件,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企业师傅指导缺乏标准依据,学徒的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4.导师甄选及考评机制的完善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团队是由学校、企业双方导师组成,导师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是学徒成长的关键,但受现实因素的制约,缺乏科学的导师选拔、认定标准,造成导师良莠不齐。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缺乏企业实践能力,企业师傅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过程质量监控。承担培训学徒任务的导师,需要工作付出更多,其积极性缺乏有效激发。
四、高职院校学徒制经验及改进
1.营造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社会氛围
营造行业企业参与是人才培养之必须。加强各类媒体宣传,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调动其充分参与现代学徒制,促进企业持续长远发展;在制度层面,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的责权利;在政策层面,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和学校予以财政激励、经费补贴或税收优惠;完善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师资管理体制,打破原有的师资招聘及编制瓶颈,对企业的培训师傅予以绩效补贴,激发校企导师工作热情及职业成就感。
2.设计“企校生”多赢的运行机制
欧洲现代学徒制的运行采取多方共赢方案,学徒制的开展为企业提供了优质劳动力,实现低成本招聘和产品高产出,企业也因参与人才培养从而显示在行业中的实力并获得社会认同。我国也应着力探索研究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使所有参与学徒制的相关利益方(学员、承担培训的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学校或机构,甚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受益。在成本投入上,如国家能对企业予以财税支持,适当分担其培训成本,地方政府开设专项基金支持、提供公共培训基地,激发企业参与的热情。
3.确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理念,学校和企业要确立责任分工机制、培养划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学校专业老师、企业导师、学生干部等人员组成的学生管理队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地管理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4.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技能标准
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运行中的职业技能标准及培训标准,多是校企双方协商共同制定,缺乏行业公允性。英国利用的是产业部门技能委员会体系来开发学徒制技能标准,并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和培训政策的制定。我们应该借鉴他国经验,执行国家机构的统一技能标准,使培养过程科学规范。
5.探索学分互换与转换认定制度
目前,完成学徒学业取得企业所在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迫切需要在更广泛范围予以承认,并取得一定课业的认证。可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学徒的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大学课程的补充,通过评估和评价指导,获得大学同等学分,继而获得相关学位。探索适用的学分转换认定制度,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6.建立学徒制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在国家统一职业资格标准框架下,校企共同制定了培养及考核标准后,还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导师遴选标准与考评机制,确保学徒制的师资质量。积极培育第三方的质量监控机构服务,监督国家职业资格及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
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运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校企双方应针对这些问题切实进行改进与完善,推进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从而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毛旭娴.基于实践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思考——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05).
[3]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