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文明的“智情交融”三真课堂
2018-11-28常开峰
常开峰
摘 要:实践“智情交融”的三真课堂,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又要培养学生的“情”,并有意识地让“智”促进“情”的发展,让“情”促进“智”的提高,达到“智情交融”。
关键词:智情交融;情感文明;三真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三大培养目标: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要实现三大目标,就要“以生为本”开展“智情交融”的高效的教育教学。“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主动性、能动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智、情的被动接受者为智、情的探索者、实践者。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将“智”学进去、讲出来,将“情”内生、表达出来。
“智情交融”中的“智”是指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智力表现。学生需要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积淀、发展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情”是指情感表现、情感文明,主要包括兴趣、意志、气质、性格、审美、信念等。它是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重要的个性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智”和“情”是彼此促进、相互制约的,积极的“情”对学习具有维持、控制、调节和补偿的功能,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强大动力。因此,实践“智情交融”的“三真”课堂,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又要培养学生的“情”,并有意识地让“智”促进“情”的发展,让“情”促进“智”的提高,达到“智情交融”。要达到“智情交融”,教师必须做到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真”,即真问题、真活动、真评价。
一、真问题激发“智”“情”欲望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紧抓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情感因素,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真问题”,激发学生的“智”与“情”。“真问题”有三个属性,即障碍性、探索性、接受性。障碍性即是因“真问题”使学生产生思维短暂阻滞,进而激发强烈的打通此阻滞的欲望,产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性即是因“真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的冲动,进而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文明;接受性即是此“真问题”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真问题”的答案,切合“最近发展区”。
二、真活动体验“智”“情”交融
真活动本质就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包括“自主学习、预习展示”“问题驱动、互动探究”“相互质疑、引领点拨”三大环节。通过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和课堂生成,将学生在自主预习、互动合作、展示质疑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把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显现出来,教师不断捕捉和诊断,即明确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易错点和迷惑点,又渗透着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真活动不是毫无兴趣的强制学习,而是学生内生、自觉参与探究真理的活动,真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改变课堂教学沉闷、毫无情感体验的被动学习,让情感文明渗透于互动求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达到对知识进行认识、加工、重组,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以及情感文明的形成,体验“智”“情”交融的学习过程。
三、真评价达成“智”“情”双赢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就是通过真评价,检验是否达到了“智”“情”双赢的教育教学效果。真评价即是整堂课中提供“反馈”信息的环节,真评价要有个体性、指向性、示范性。个体性即学科、教师不同,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风格。指向性即是使学生不仅能从评价中得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获得动力,同时获得方向指引。示范性即是教师对知识和情感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示范作用。在真评价中不仅要重视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也要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情感文明的提升。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应看学生得了多少分、做对了几道题,而应当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情感文明的形成。在评价的过程中,从合作、探究、品质、创新、情感等多维度展开,使每一位课堂参与者在“智”“情”上都有收获和成长,达成“智”“情”双赢。
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从情感文明的角度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是:看似不教情感,但整个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充盈着情感。即情感教育镶嵌在认知教育中,与认知教育达到了共生状态,也即是达成“智情交融”的三真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履祥,葛明贵.普通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劉向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阅读教学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