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8-11-28李秀云
李秀云
“问题导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一大创新亮点,其很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育理念。“问题导学”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得知识。但是,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关策略来发挥其作用。
一、“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 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数学有与别的学科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会影响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突出的是教师的讲解,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把解决方法用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在“问题导学”这一模式下,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间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问题导学”模式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成长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问题导学”主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传递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其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要求特别高,教师单一地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生只有形成相应的空间想象思维才能更好地掌握。应用“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思维方式去想象几何体的相应视图,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维、学习方式。因此,“问题导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问题导学”模式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的策略
1. 创设合理、高效的问题情境。“问题导学”模式下最为重要的是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合理、高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的传递都有很大的裨益。教师需要正确、深入地综合整个模块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创设,而且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整合与编排。例如,在高中数学统计知识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抽样方法、统计图表、数据特征等知识都是有难易、先后顺序之分的,是符合学生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特点的。教师应当综合整个模块的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问题的创设。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抽样方法,学生对这一知识掌握之后,再根据抽样所得的数据进行图表的制作。这样能够让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导学”模式应用的第一步,而引导方式的选择是第二步。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有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来讲,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状态,根据环境的变化去转变引导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高中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课本中同一模块的知识组合方式也是多样的,而且,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课堂环境也复杂多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利用同一引导方式来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就“概率”这一章节来讲,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与频率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很熟悉的概念,但是在具體的学习中,学生很难把生活实例与知识结合起来,而且每个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一样。例如,投掷一枚硬币之后,正面朝上的概率、反面朝上的概率各是多少?学生通常会根据生活实际或者现场试验来进行回答,而最终学生给予的答案通常都是二分之一,容易忽视硬币立起来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抛掷一枚硬币之后,其有几种落地状态?”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再进行“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发问式引导。这种依据生活实际、学生能力以及课堂环境选择的引导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理解。
3.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问题导学”这一模式下更是如此。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学生应该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利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再结合教师的引导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问题导学”模式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问题导学”这一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这一模式下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创设合理、高效的问题情境以及选择有效的引导方式,另外,也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参考文献:
陈伟.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原则[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