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第三极”背景下藁城子片区建设构想
2018-11-28孟祥林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0 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1]为省会石家庄城市体系的建设创造了机会,石家庄依托省会城市的优势可以承接从京津疏解出来的更多职能,为构建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奠定基础.这意味着石家庄能够更好地与京津大都市对接.为了更好地承接大都市职能,并且强化对腹地内次级中心地的影响力,石家庄需要在行政区划内部做文章,理顺各个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对行政区域内的各个县级中心地根据区位关系进行细分,构建“大石家庄”的发展格局.石家庄的区位非常重要,自从石德铁路和石太铁路建成后,这个“被火车拉来的城市”[2]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石家庄在京津冀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因位于京津石三角形的南部顶点,距离太原、济南和郑州很近,所以在将京津冀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晋中城市群整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扮演着节点城市的角色.石家庄具有优势也有劣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措下,其北侧的保定由于原先是省会城市,并且位于京津石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处,能够更好地与京津大都市形成京津保三角形的鼎足发展格局[3],所以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也会成为节点城市,在某些层面会与石家庄形成竞争局面.同时雄安新区随着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会成为京津石三角形中的重要隆起区,京津的更多资源会流向该区域,这对石家庄形成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会形成较大挑战.这就促使石家庄不仅需要从城市间的关系入手考虑城市体系建设问题,更需要在行政区划内部做文章,“一核+四片区”就是构建“大石家庄”的理想发展选择.
1 石家庄“第三极”的城市定位与藁城子片区的地位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的区域中心城市角色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对于京津大都市周边的隶属河北省的各个中等城市是新的发展契机,谋求与大都市融合发展并在京津大都市向外疏解职能的过程中争取更多机会,就成为河北省诸城市的理性抉择.在这些城市中,石家庄虽然距离京津较远,但省会城市的地位使其能够赢得更多机会.石家庄位于京津石三角形的南侧顶点上[4],与京津大都市形成鼎足发展势头.石家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既然非常特殊,在发展对策方面就更加需要进行微观设计,使其在这种战略发展格局中能够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石家庄行政区划调整后,藁城区、栾城区和鹿泉区成为石家庄市区的新成员,在扩大了石家庄市区面积的同时,也为石家庄承接更多职能提供了空间.综合考虑各种有利因素,石家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中心城市角色的大都市,不但与京津能够形成鼎足发展格局,而且能够与附近的太原、济南、郑州等省会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将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以及中原城市群连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定州市和辛集市分别是石家庄市与保定市、衡水市连接的节点,也是“大石家庄”发展格局下的内层城市环上的重要城市,保定市、“肃宁县+饶阳县+安平县”(“宁安片区”)、衡水市是“大石家庄”外层城市环上的重要成员,在京津冀发展战略下,图1中会尽快形成“石家庄市—衡水市—沧州市—保定市”四边形城市体系,并且四边形的对角线即“保定市—衡水市”、“石家庄市—沧州市”两条城市链也会更加完善,两条对角线上的“肃宁县+饶阳县+安平县”因位于四边形的中心,从而在将周边的高级别行政单元连接在一起过程中扮演节点角色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这对于促进石家庄在更大腹地内的影响力,并且以“大石家庄”为核心形成双层城市环,进而提升石家庄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第三极地位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图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节点示意图
1.2 子中心城市角色与藁城子片区的地位
1.2.1 大城市的分散发展方式与子中心城市的角色
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在城市化进程的后期大城市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城市病.因此城市建设要有前瞻性,与中小城市相比较,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就更加需要处理好中心城区与腹地内次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大城市对腹地的辐射作用会逐渐超过聚集经济作用下的吸收作用[5],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城市在更大腹地内的影响力,带动腹地内不同层级中心地的发展,从而在腹地内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按照“分区+分步”的发展方式有秩序地在腹地内形成子片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子中心城市,就成为大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见图2.石家庄作为在京津冀区域内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将冀北与冀中南整合在一起从而构建高效互动的城市体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分区+分步”构建城市体系过程中就更加应该做出理性选择.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石家庄的主城区与栾城区、鹿泉区和藁城区联系非常紧密,3个子中心城市要在不同方向上呼应石家庄主城区,为将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奠定了基础.根据目前发展趋势,需要尽快调整或确定正定县的行政区地位,从而使得石家庄“第三极”向腹地各个方向均匀发展,通过正定县子中心城市更好地与“大保定”整合在一起,在京南尽快形成“石家庄市+保定市”“双中心”城市体系,进一步推动石家庄市的发展.
1.2.2 石家庄“第三极”形成过程中藁城子片区的地位
按照“一核+四片区”[6]的城镇体系构建思路,藁城片区以藁城为核心,带动无极县、晋州市、深泽县和辛集市的发展.藁城区位于石家庄市主城区东侧,在构建石家庄“第三极”过程中,藁城区是石家庄市主城区的东侧节点,该节点是将辛集市连接在一起的承接点,进而成为与“肃宁县+饶阳县+安平县”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石家庄北侧原隶属保定市的定州市和原隶属石家庄市的位于石家庄东侧的辛集市独立为省辖市,定州市和辛集市成为了石家庄市向北和向东扩展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支撑点,在此过程中藁城区在石家庄向东扩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在形成“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三角形城市体系发展框架过程中,学界热议的是该三角形中的“石家庄市—天津市”城市链,该城市链建设过程中,沿“藁城区—辛集市—宁安片区—河间市—任丘市—文安县—天津市”一线构建城市链是理性选择,藁城区在该城市链上是石家庄向东出发的端点,因此前瞻性地构建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是石家庄“第三极”战略举措中的重要微观设计.从发展基础层面看,在“一核+四区”的发展框架中,藁城区的发展优势仅次于正定市.从远景发展角度看,以定州市为核心的定州子城市团、宁安片区以及以辛集市为核心的辛集子城市团,会逐渐连接在一起,在石家庄外围形成弧形城市链,在“石家庄市—保定市—衡水市”三角形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藁城市节点都具有密切联系.
图2 石家庄市“分片发展”示意图
2“ 枣核”模式的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2.1 “枣核”城镇体系内的城镇链构建
根据前文,藁城子片区以藁城为中心,将无极县、深泽县、晋州市、辛集市等整合在一起,根据各中心地间的关系,该子片区需要按照“枣核”模式构建子城市体系.枣核由“lb+ln+△”构成,lb即“郭庄镇—大陈镇—南流乡—深泽县—桥头乡—小辛庄乡—中里厢乡—张古庄镇—前营乡—和睦井乡—新城镇”一线,ln即“郭庄镇—北苏镇—高头乡—藁城区—南营镇—常安镇—总十庄镇—营里镇—田家庄乡—新城镇”一线.△即“藁城区—深泽县—辛集市”三角形,晋州位于该三角形的中心,在藁城子片区整合发展的5个县级中心地中,4个被包裹在△中,无极县距离三角形区域不远,所以三角形的构建将5个中心地充分整合在了一起.在图3中,区域Z(即四边形阴影区域)是该子片区内通过跨行政区域整合而成,包括藁城区东部、无极县南部、深泽县西南部、辛集市西部和晋州市中北部等区域.在图中晋州市的绝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了区域Z中,这与前文论及的其位于三角形中心的角色相一致.这种跨行政区域的乡镇中心地占主导角色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3 “藁城子片区”发展示意图
2.2 基于乡镇中心地构建“枣核”城镇体系
根据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构建城市体系的做法,会使行政区划边缘的乡镇中心地边缘化.不但处于弱势状态的中心地不能或者较少地受到位于区域中心的中心地的辐射,而且行政区划边缘的具有较大发展优势的中心地也不易越过行政区划界限,使得邻近区划内的中心地得以整合发展.根据“枣核”模式的城市体系设计,区域Z在藁城子片区发展过程中成为子城市体系的主体,三角形区域成为核心区域.在子片区发展过程中,每个县级中心地都要以自己为中心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城市子系统,推动藁城子片区的城镇化进程.从图3可以看出,藁城需要重点发展的乡镇包括南营镇、常安镇、梅花镇等,与晋州中部的周头乡、东里庄乡、桃源镇、马于镇、东卓宿镇、周家庄乡、总十庄镇、槐树镇、祁底乡、陈家庄乡等,形成区域Z中黄石高速公路以南的发展主体.无极县内的七级镇、张段固镇以及深泽县的赵八乡、桥头乡等与晋州北部的祁底乡、槐树镇等整合在一起,成为区域Z中黄石高速公路以北城镇体系的主体.辛集市是南北狭长的行政区域,被整合到区域Z中的区域较少,但是辛集市绝大部分乡镇中心地位于中北部地区,并且辛集是△中的顶点,能够便捷地与其他中心地建立联系.在以辛集中心地逐步整合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的情况下,通过区域Z的边缘线可以将辛集的中北部区域整合到区域Z的发展框架中.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在藁城子片区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是形成“枣核”模式的城市体系,重点要发展lb和ln两条城市链;其二是要强化三角形即“枣仁”的发展力度,构建“藁城—深泽”、“藁城—辛集”、“辛集—深泽”等3条城市链;其三是在区域Z内实现跨行政区域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其四是以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黄石高速公路为主线与石家庄主城区对接,此间黄石高速公路将藁城和晋州串联起来,成为藁城子片区的子城市体系主轴,依此向南北两侧扩展,将区域Z黄石高速公路以北和以南两个子区域整合在一起.
图4 藁城区城镇发展示意图
3 藁城子片区中西部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藁城子片区的中西部区域包括藁城区、无极县和晋州市3个中心地,其发展状况对东部区域包括深泽县和辛集市会形成较大影响.根据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中心地影响强度递减规律,藁城区、无极县和晋州市在将石家庄主城区的城市影响力向东部区域辐射过程中扮演着中介角色.每个中心地都要根据自身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子城镇体系.
3.1 藁城区城镇体系发展构想:“两步走”强化乡镇中心地的整合程度
在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藁城区与其他行政区域间的关系,该区域形状像L,将子片区内的无极县半包围起来,区域内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都有高速公路贯通,而且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廉州镇,这是L的重心(图4),在整合行政区划内的乡镇中心地过程中可以向各个方向均匀用力.在藁城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采用“由近及远、借力发展”的方式逐步完成.根据图4,首先需要以廉州镇为中心向两侧扩展,将南董镇和兴安镇整合在一起,这样的发展选择在充分发挥藁城区中心地辐射优势的同时,也坚持了区域经济理论倡导的就近原则,最重要的是“廉州镇+南董镇+兴安镇”形成的半圆状城镇链(图4中的区域A),可以强化对藁城区与无极县的整合程度,为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做准备,“廉州镇+南董镇+兴安镇”可以依托黄石高速公路率先对石家庄主城区建立联系,与廉州镇一起成为藁城城镇体系的核心,这是藁城区城镇体系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发展“岗上镇+丘头镇+南营镇”(图4中的区域B),区域B依托区域A发展起来,该区域内南北向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黄石高速公路经过,为其与廉州镇整合在一起发展创造了条件.“区域A+区域B”在藁城城镇体系与两侧的中心地整合发展中将会发挥较大作用,除了前文谈及的区域A能够与无极县整合发展外,区域B能够与栾城区的东北部逐渐整合在一起.从图4上可以看出,藁城区的乡镇中心地中,区域A北侧的九门回族乡、张家庄镇、南孟镇、增村镇和西关镇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呈线状分布,区域A南侧区域的贾市庄镇、梅花镇、南营镇与廉州镇和兴安镇等构成圆环状,因此在区域A南北两侧的乡镇中心地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北侧区域要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线,由区域A对其施加辐射,向北侧区域逐步递进,逐步形成依托高速公路线的串珠状城镇链.在A的南侧区域,要逐步构建起“兴安镇—常安镇—贾市庄镇—梅花镇—南营镇—藁城区”环形城镇链.北侧的串珠状城镇链与无极整合在一起,南侧的环形城镇链与晋州整合在一起.这为以藁城为核心的藁城子片区稳步向东扩展奠定了基础.
图5 无极县城镇体系示意图
3.2 无极县城镇体系发展构想:打造“(+)”形的城镇发展构架
根据图2,无极县从东侧与藁城区邻近.因此与藁城区整合发展的条件较好,在“一核+四区”的发展战略下,无极县要依托这样的区位优势,加快打造更加有利于县级城镇体系建设的步伐,让自身的城镇体系与周边区域同步.目前无极县构建县域城镇体系的有利条件有两点:其一是形成了横纵交织的lwz和lwh两条主干交通线,前者将张段固镇、无极县中心地、大陈镇、里城道乡等串联在一起,后者将七汲镇、无极县中心地、东侯坊乡、北苏镇等中心地串联在一起.从图5中可以看出除了以上由主干交通线串联在一起的乡镇中心地外,还有郭庄镇、高头乡、郝庄乡没有整合在一起,因此在“十”主干交通线的基础上要尽快构建图5中所示的“(+)”形的城镇发展构架,其中“(”将里城道乡、郭庄镇、北苏镇、郝庄乡等串联在一起,“)”将大陈镇、南流乡、七汲镇等串联在一起,“(”与“)”在里城道乡与张段固镇连接在一起.在如上论及的设计思路下,无极县的所有乡镇中心地被整合在了一起.从图5可以看出,无极县中心地位于无极县行政区域的中心,但为了进一步扩展县级中心地的影响力,需要将县级中心地与东侯坊乡整合在一起发展,即图5中的区域W应该成为整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心,于是东侯坊乡就成为了无极县县级中心地的扩展中心地,东侯坊乡主要对“(”施加影响,而无极县级中心地主要对“)”施加影响.无极县城镇体系的这种发展方式,为县级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即可以通过行政影响,在腹地内强化某个乡镇中心地的发展力度,通过与县级中心地呼应,强化县级中心地在更大腹地内的影响力.尤其在县级中心地规模较小,或者县级中心地分布在行政区域的一侧而不能对全域施加辐射影响时,更应该在这方面做文章.在图5中,形成“(”和“)”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使得县域交通网络通达性程度逐步提升的过程.“(+)”与主干交通线lwz和lwh整合在一起,无极的城镇体系就可以分成4个区域,在“东侯坊乡+无极中心地”成为无极县的复合中心地后,中心地外围各个方向都能够受到中心地的直接影响,无极县的城镇体系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图6 晋州市城镇发展示意图
3.3 晋州城镇体系发展构想:“一核+3C+lz”的主体发展方式
晋州行政区域呈南北长条状,黄石高速公路和歧银线经过晋州中北部,在东西方向上便于晋州与藁城建立联系,但由于晋州在南北方向上还缺乏主干交通线,这成为了晋州在全域内得以均质城镇化的瓶颈.为此就需要在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上出新,通过“一核+3C+lz”的发展方式以晋州中心地为核心,带动全域发展.晋州在城镇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地理顺各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乡镇合并,主要的包括:“槐树镇+祁底乡”→槐树镇;“田村乡+小樵镇”→小樵镇;“陈家庄乡+东卓宿镇”→东卓宿镇;“马于镇+杨家营乡”→马于镇;“总十庄镇+河头村”→总十庄镇;“桃源镇+周头乡”→桃源镇;“东里庄乡+东寺吕乡”→东里庄乡;“元头乡+东宿乡+赵魏乡+晋州镇”→晋州镇.调整后的晋州市形成了现在的“8镇+两乡”的乡镇中心地发展格局,晋州镇成为了晋州市下属的规模最大的镇.从图6可以看出,晋州镇合并过来的元头村(原元头乡所在地)、东宿村(原东宿乡所在地)、赵魏村(原赵魏乡所在地)成为了晋州镇向外突出的3个触角,能够更好地与周边的槐树镇、小樵镇、周家庄乡、东里庄乡、桃源镇等建立联系,这是“一核+3C+lz”城镇体系形成的基础.“一核”就是晋州镇,即图6中的区域J.“3C”即图6中的三个C形弧链,其中Cz是三个弧链的核心,将槐树镇、小樵镇、东卓宿镇、马于镇、东里庄乡、桃源镇等连接起来.Cz将晋州市中部的大部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了一起,为晋州镇向腹地扩展,并与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条件.Cz以黄石高速公路和歧银线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将晋州镇、周家庄乡和东卓宿镇在东西方向上连成一线形成lz轴,该轴既是与藁城区和辛集市连接的基础,也是向南北两侧扩展进而将晋州市南端、北端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基础.在这条轴上,歧银线较黄石高速公路线会发挥更大作用,原因在于歧银线可以将县级中心地与腹地内的村镇连接在一起,而高速公路线在腹地内一般没有出口,只能在县级中心地之间进行互动,而县级中心地间的区域不易通过高速公路得到一体化发展.因此在歧银线已经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强黄石高速公路在周家庄乡与东卓宿镇处的影响力,从而将lz轴的影响力向南北两侧扩展,为形成Cb和Cn两个扩展的C形弧链奠定基础.
从图6可以看出,Cn和Cb两个C形弧链使得Cz的影响力分别向南北两侧扩展,将晋州辖区内的所有乡镇中心地与区域J建立联系.其中Cb将槐树镇北部即原祁底乡部分、小樵镇北部即田村乡部分、东卓宿镇北部即原陈家庄乡部分整合在一起,至此晋州北部边缘通过Cb与晋州中部核心区域连接在了一起,其中东卓宿镇和槐树镇是Cb与Cz的连接点.Cn将杨家营村、河头村(原河头乡)、总十庄镇、桃源镇等整合在一起,桃园镇与马于镇是Cn与Cz的连接点.Cn并没有将晋州市最南端的营里镇整合在其中,为了将营里镇整合到Cn当中,需要强化总十庄镇的影响力,使营里镇逐渐整合在总十庄镇当中.这样在晋州的最南端就形成了总十庄镇、河头村和营里镇高效互动局面,从而在晋州行政区划范围内,所有乡镇中心地都被整合到“一核+3C+lz”的发展格局当中.
应当提及的是,前文谈及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对于晋州城镇体系的建设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原来的乡中心地被整合到新的镇级行政单元后,虽然其行政级别降低了,但其在附近乡村中间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所以应该在新的中心地的影响下,继续强化其既有的影响力,在新的镇级行政单元中发展双中心行政区域或者多中心行政区域.例如晋州镇要充分发挥元头村、东宿村和赵魏村的影响力,发展多中心镇级行政单元;东里庄乡要强化东寺吕村的影响力,发展双中心镇级行政单元.通过主中心与辅中心高效互动,使得乡镇中心地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乡镇单元在进行归并后,一些镇级中心地的面积较大,单一镇级中心地对较大面积的腹地缺乏有效的均质拉动力,从区域经济学的中心地理论层面看,在较大面积的镇级中心地中发展两个或者多个弱中心辅助既有的镇级中心地发展也显得非常必要.
4 藁城子片区东部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藁城子片区的东部区域包括深泽县和辛集市两个县级中心地,由于距离石家庄市主城区较远,所以构建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的子城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深泽县在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托“七”字形交通网络要尽快形成一个主环和两个辅环.辛集市在形成城镇体系过程中,要尽快构建包括位伯镇、旧城镇、新城镇、田家庄乡等4个节点镇在内的C形城镇环,并构建纵贯南北的楔形城镇环,将尽量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
图7 深泽县城镇体系示意图
4.1 深泽城镇体系发展构想:基于“七”字形交通网络形成“一主环+两辅环”
深泽县相对于其他县级行政单元,区域面积小并且乡镇中心地数量少.从图7可以看出,县级中心地位于行政区域的中央,这是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形成城镇体系的有利条件,但除了留村乡和赵八乡距离县级中心地较近从而便于与深泽县中心地融合发展外,其他乡镇中心地包括铁杆镇、桥头乡和白庄乡等都相对比较分散.为了将所有乡镇中心地围绕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需要按照图7所示,构建“七”字形交通网络,即横向的lh和纵向的lz.在城镇体系方面要尽快形成一个主环Cs和两个辅环Cb和Ct.Cs以深泽镇为核心,将赵八乡、留村乡和桥头乡等3个镇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将邻近的乡村整合了进来.深泽镇中心地位于镇级行政单元的中心,需要将小陈庄村、东王庄村、刁庄村、小贾庄村、南王庄村、西赵庄村等尽快整合在一起,以便能够强化深泽镇中心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并对Cs环链上的村镇施加影响,带动白庄乡的小直要村、高庙村,铁杆镇的西三村、桥头乡的营里村、水冻村、东小封村、中桥头村、南中山村以及南濯头村,赵八乡的南赵八村、田家庄村等的发展,这些村庄加上桥头乡、深泽镇、留村乡、赵八乡等乡镇中心地,成为了深泽城镇体系的主体.Cs环及以内区域虽然成为深泽城镇体系的主体,但没有将白庄乡和铁杆镇包括在其中,为了强化两个乡镇与主体区域间的联系,就要强化两个乡镇与主体区域间的村镇链的建设,为此要形成“铁杆镇—中央村—桥头乡”一线,中央村位于铁杆镇与桥头乡之间,铁杆镇通过中央村与桥头乡建立了联系,就等于与主体区域建立了联系,所以铁杆镇要沿ls线向中央村方向发展,这是未来铁杆镇发展过程中需要选择的主导发展方向.ls线北侧的白庄乡选择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南,要强化北冶庄头村的发展力度,通过北白庄村、中白庄村与主导区域建立联系.白庄乡距离主体区域较远,且与主体区域间无乡镇中心地相连,所以只有沿ls线强化主要乡村的发展力度,才能够加快其向南的发展速度,在与主体区域整合在一起后,也才能够更好地与深泽镇建立联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深泽县虽然面积较小并且乡镇中心地的数量不多,而且这些乡镇中心地分布分散,所以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但是深泽县的有利条件在于深泽镇位于行政区域的中央,能够较好地与周围乡镇中心地建立联系.在这种乡镇中心地数量较少的行政单元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使其在城镇链、城镇环构建过程中较好地发挥连接作用.这些村庄主要发挥过渡作用,将两端的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在城镇链和城镇环构建过程中,除了需要依托既有的交通设施、产业基础,还要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作用,使得优势产业能够更好地进行聚集,形成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增长点,起初主要发挥集聚作用,后期主要发挥辐射作用.
图8 辛集市城镇体系示意图
4.2 辛集市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根据图2,辛集市位于藁城子片区的最东侧,行政区划呈南北长条形.从图8可知,辛集市中心地在南北方向上位于中部但靠近行政区划的西部边缘.而且所有乡镇中心地都靠近行政区域的边缘分布,这样的乡镇中心地分布格局为构建辛集城镇体系增加了难度.为此在辛集市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由近及远、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逐步形成图8中的Cj和(楔形环).Cj即由辛集市中心地附近区域内的位伯镇、旧城镇、和睦井乡、新城镇以及田家庄乡等构成的城镇链.张古庄镇的绝大部分区域也在Cj环上,但由于张古庄镇距离辛集市较远,因此张古庄镇与辛集中心地间建立联系的基础是二者间的村庄,为了使张古庄镇与辛集市中心地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张古庄镇区划内距离辛集中心地较近的村庄,如扒营村、范家庄村、北小陈村、袁庄村、东大陈村、小位村等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可以优先得到强化发展,在张古庄镇行政区划的南侧接近辛集中心地的地方,同时也是接近位伯镇和旧城镇的地方,构建张古庄镇的另外一个增长点.Cj环及其包括的区域是辛集行政区划内的主体部分,该区域的充分发展能够对南北两侧的乡镇中心地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将位伯镇、旧城镇、新城镇、田家庄乡等发展成为节点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就近原则,以位伯镇带动小辛庄乡、以旧城镇带动天宫营乡,然后通过天宫营乡和小辛庄乡相向发展推动中里厢乡的发展.位伯镇与旧城镇靠近黄石高速公路,这是其能够成为节点镇的重要区位条件.田家庄乡与新城镇是向南发展的节点镇.
从图8可以看出,行政区划南侧区域的马庄乡、南智邱镇和王口镇等布局分散,只有田家庄乡和新城镇两个节点城市的影响力足够高,才能够将辛集中心地的影响力辐射到行政区划的最南端.根据前文分析,在辛集市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Cj在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辛集市中心地将周边的节点镇整合在一起的通道.在Cj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要尽快构建起环,该城镇环是在Cj向南北两侧扩展形成的.按照前文论及的“先中间后两边,以中间带动两边”的发展方式,辛集市城镇体系就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强调如下几点:其一是构建Cj环和环,以城镇化理顺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其二是构建节点镇,节点镇在辛集市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承接作用;其三是要重点培养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为乡镇中心地搬迁奠定基础,图8中王口镇可以向北搬迁,这样就会距离马庄乡和南智邱镇相对较近.张古庄镇可以考虑向南搬迁.搬迁后的中心地间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聚集优势,“中心—边缘”的发展秩序更容易安排.
5 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的进一步讨论
5.1 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间的关系
藁城子片区内城镇体系的建设,虽然更多地是在考虑子片区内各个子行政单元间的关系,并且强化了子片区内基于乡镇中心地的城镇链和节点中心地的建设.但从长期看,藁城子片区的发展不能离开栾城子片区、正定子片区以及鹿泉子片区,藁城子片区由于在京津石三角形津石边的端点上而在发展过程中更能彰显区位优势.发展子片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强化突破行政单元构建广域城镇体系的思路,期间要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作为节点,更好地支撑较高级别中心地的发展.根据石家庄“第三极”的战略设计以及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石家庄市的发展需要对接沧州市、衡水市、保定市才能够在京津冀腹地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前瞻性地与“宁安片区”[7]整合在一起就显得非常重要.藁城子片区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他子片区的呼应,只有多个子片区整合在一起发展,并且在石家庄外围构建起完整的城市环,藁城子片区的发展环境才会变得更好.藁城子片区在该城市环上才能够将东侧的影响力更好地延伸到南侧和北侧,从而也能够促进西侧的发展,这样就能够妥善地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连接在一起.
5.2 强化乡镇中心地在构建城镇团中的节点中心地角色
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建设过程中,虽然主要依托的是县级中心地,但乡镇中心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城市链的建设还是县级中心地间发挥着连接作用的节点,都主要是由乡镇中心地或者是由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城镇组团发挥着支撑作用.因此在完善藁城子片区镇体系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乡镇中心地扮演的角色,要从众多的乡镇中心地中挑选出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乡镇中心地作为重要发展对象,有意识地强化其在城市链或者城镇组团中的节点中心地作用.由于构建子片区城镇体系是以突破行政区划为前提的,因此在强调乡镇中心地的作用时,要特别注意行政区划边界处乡镇中心地跨行政区划的组合,这是使邻近较高级别中心地借力发展的前提.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思维方式是以行政区划为界构建城镇体系,但这种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行政区划边界处城镇体系的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由于乡镇中心地整合发展而出现的资源边际生产力递增的程度.实际上行政区划边界处的乡镇中心地也可以通过强强整合和以强带弱的方式,创造城镇化的增长点,这也可能是较高级别的中心地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重新布局的最佳区位.因此强化乡镇中心地的节点角色,实际上就是在前瞻性地考虑子片区城镇体系的发展未来,其中能够体现出更多的区域经济学价值.
5.3 构建“软区划”前提下的次级城市团
强化发展藁城子片区过程中,一定要从“软区划”角度考虑问题[8],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衡水市、保定市和石家庄市等3个行政区划交界处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子城市团,通过强化藁城子片区的节点角色为石家庄“第三极”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藁城区是“一城+四区”发展框架下石家庄市的次级中心地,其发展目标应该是石家庄市向腹地增加张力的触角.随着藁城区影响力逐渐增强,可以引导石家庄市主城区东移,从而“藁城区+定安片区+宁安片区”(“南区”)与北侧的“雄安新区+保定市”(“北区”)成为冀中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区域,这时候“高蠡博区”即“高阳县+蠡县+博野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将成为“南区”与“北区”的连接点,石家庄市与周边的保定市、衡水市和沧州市等联系的通达程度就会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样的发展结果需要以“软区划”为前提.发展质量较高的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不仅能够将石家庄市主城区与东部和东北部的广大腹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够为石家庄市的其他子片区提供样板,为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积累经验.与藁城子片区邻近的“宁安片区”一旦被列入重要发展区域,经过前瞻性考虑的藁城子片区很快地就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藁城子片区—宁安片区”城市链就会成为石家庄向腹地拓展最快的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