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文汇
2018-11-28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是一个休戚与共、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筑就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凡历程与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方向目标、特点规律、重要任务、方式方法和组织领导等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点和创新价值的思想观点,谱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更高站位和追求审视改革开放,以更强定力和自信把握改革开放,以更宽视野和思路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新创造新突破汇聚起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新动力新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取得重大成就并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是一个休戚与共、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方位,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摘自《人民日报》)
把更多功夫用在抓改革落实上
抓好改革落实必须强化担当意识。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在务实戒虚上下功夫,紧盯关涉全局的重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部门协调困难的棘手问题,抓反复、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
者,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群众具体问题上来,以实干实绩建功立业新时代。
抓好改革落实必须增强过硬本领。抓好改革落实必须练就一身软硬功夫,既能科学统筹、优先解决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也能抓准全局的重点和局部的重点,做到大局小局一盘棋,还要能结合群众多方面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多方面的解渴、管用的改革举措,做到以改革稳思想、稳人心。
抓好改革落实必须健全制度机制。要从根本上把握和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完善督办协调、督察落实、考评激励、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用制度机制动真碰硬。
(摘自《学习时报》)
真抓实干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
做好改革创新的大文章。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
汇聚开发开放的合力。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深度融入共建
【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实现多边合作、多方共赢;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要聚焦老百姓的困难事、操心事、烦心事,加大投资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做好国有林区、资源枯竭城市职工安置工作,抓好棚户区改造,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摘自新华网)
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
练好“脚力”,迈开双脚丈量大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走帮服”“走转改”等活动为平台,挽起裤脚走基层,多积累基层工作经历,多宣传群众身边典型,用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增强“眼力”,睁大锐眼洞察天下。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增强“眼力”,关注全局大势,了解世界和中国的安全形势、经济走势、意识形态走势,将宣传思想工作融入新目标、新定位,融入整体战略布局。
强化“脑力”,深入思考铸就真功。要深入思考发现的问题,多到基层调研、多到一线锻炼,才能提升在理论建设、意识形态、新闻舆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实战能力,才能提升在宏观谋划、微观调研、思想表达、创新工作等方面的整体素质。
提升“笔力”,练就妙笔书写时代。要不断锤炼笔头的硬度和精度,真正用朴实的文风打动人,用生动的笔触感染人,用鲜活的事例影响人,写出“冒热气”“带露珠”的文章,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摘自人民网)
把党的组织体系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始终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两个坚决维护”是深刻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战略选择。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最大的政治,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最高政治原则、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发扬组织体系严密的优势。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关键是使党的各级组织各正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分工合作、步调一致。
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基层各类组织中的领导地位,让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支持带动其他基层组织建设。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让“担当”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
坚定担当之决心。对于新事物新做法,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试。党员干部要拿出一鼓作气的干劲、咬定青山的执着、闯关夺隘的气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格局,亦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进取心,让敢担当、善作为成为主旋律。
涵养担当之精神。时刻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斗志,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自觉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图名、不图利,专心致志做好工作。
锤炼担当之能力。锻造专业精进的“金刚钻”,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急难险重”的一线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补齐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涵养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
(摘自党建网)
本栏责任编辑/雷 博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开始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这篇文章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从6月到11月,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了这场讨论,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相继发文或讲话,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场大讨论,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中央早期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
我们党成立后,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创办了多种刊物。其中,中共中央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1938年10月创刊,1941年8月停刊)以其鲜明的名称、独特的定位、明确的主旨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宣传作用。
《共产党人》发表的文章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党内发布的文件,第二类是党员干部根据党的建设情况、党内文件和工作情况所创作的文章。党内发布的文件有:《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创刊号)、《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第5期)、《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第5期)等。这些文件涉及党的巩固、增强党性、党员干部教育等内容,对保证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方向,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规范党组织、党员的工作和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员干部所创作的文章围绕巩固党、党的建设目标,注重舆论引导和动员群众相结合,语言风格朴实庄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中,毛泽东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创刊号)、《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4期)、《没有调查者没有发言权》(第18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党的建设史上堪称经典之作。
(摘自《学习时报》)
邓小平的治学之道
好读书的邓小平不喜欢“掉书袋”,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也从来不在书上写字,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说的话也都是大白话,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听得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以常人难以企及的魄力与活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此时,阅读依然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的秘书王瑞林说:“首长每天都要读大量的文电、资料和书籍,包括国外的很多资料,从不间断,所以他总有比常人更高的眼界,总能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提法,比如‘小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想法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融入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总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死读书,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党的理论创新活力,关键就是要有这样一种坚定信念和科学态度。
(摘自《学习时报》)
刘少奇谈容错纠错
1938年8月18日,刘少奇在给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朱瑞及晋冀豫省委的信中指出,处罚与打击而离开了教育,就是一种单纯的惩罚主义。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同志,给予处罚和打击,常常不能使其冷静细心地去考虑问题,思索自己的错误,以至自动地去改正错误,而耐心的说服教育,不给打击与处罚去刺激他,反而能使他更容易地去了解与改正错误。
刘少奇认为,对于同志中任何思想上、行动上、工作上的错误,都不要放松,都必须深刻了解与注视一切同志思想的发展,都必须用一切方法去纠正同志中一切的错误。如果在党内对同志的处罚与打击过多,就可能大大地束缚党员群众的自动性与创造性,可能使党员不敢工作、不敢解决问题、不敢说话,使党变成生气很少的党。
刘少奇在信中指出,对同志的处罚、打击与所谓“无情的斗争”,并不是纠正同志错误的好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方法,相反应该对那些犯错误的同志采用同志的诚恳、甚至是温和与委婉的态度,爱护他、尊重他,细心地从原则上去分析他的错误,使他从原则上去了解错误与改正错误,这样反而常常是纠正同志错误的较好方法,常常能使同志心悦诚服地去改正错误,并能更兴奋地去为党工作。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延安时期党对干部的关心爱护
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干部的发现、提拔、任用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审查,从工作审查中去了解干部的品质,了解他的德和才是不是适合于他所担负的工作。”这就需要“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有委托而无检查,及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
在对干部的审查中,凡是涉及干部政治生命的问题都要郑重与谨慎。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待干部的态度应当诚恳的、坦白的、有希望的、有原则的……对待干部既不应放任,也不应打击。”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对干部先放任,听其错误,积累而后撤职查办,开除党籍”的方法更不可取,因为这不是爱护和关心干部的方法,而是“糟蹋干部”的方法,因此,“必须纠正。应当经常检查干部的工作,有功则奖励之,有错误则批评纠正之,而在其错误有一定的程度时,则应经过一切的组织程序,给以一定的处分,如劝告、警告、严重警告等等。”这样,既能使党的干部防患于未然,也能使党的事业避免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谭震林【约法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常到下面视察,了解基层情况。每次动身前,他都要【约法三章】:不准搞迎送,不准搞接风洗尘,不准随从人员购买内部物品等。
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有时家乡有人带些豆腐乳、辣椒、腌姜之类的特产送给他,他总是告诉家乡人不要带东西,推脱不掉的就坚持付钱。一次,攸县物资局的工作人员来京,给他带了一小桶菜油、一袋大米,他不仅付了钱,还在后来到攸县考察时,当面批评了物资局长,强调以后不要再送东西给他。
谭震林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样严格要求子女亲属,绝不容许子女亲属利用他的威望拉关系、走后门、搞特殊。1949年,他的胞弟找他借公款做生意,他严厉地说:【我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的主席,不是谭家祠堂的主席。我要为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公事,而不能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兄弟办私事。】
谭震林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他去世后,孩子们打开他的衣橱,竟然找不到一件满意的衣服为他穿戴,几乎所有的内衣都是缝补过的,只好临时买了一块普通的白棉布,赶做了一套内衣。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