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研究
2018-11-28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杜正华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杜正华
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我们几乎没有系统的讲授化学知识。小学教育中,学生也仅在《科学》课程中对化学有非常粗浅的认识,而且只停留在初步认识、了解物质的阶段。[1]按常规课程设置,化学科在九年级开设,但学生也面临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规范性。我校在实验班的教学改革模式下,化学科在实验班二年级(即八年级)开设。化学学科内容基于物理、数学,起点较高,学生相应的智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尚待提高。因此,面对化学学科的提前开设,如何让学生了解化学,喜欢化学,并且学会学习化学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由于学生对化学学科比较陌生,直接进入正常教学略显唐突,因此有必要在实验一年级(即七年级)利用各种资源,设置适当的前置课程,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做好铺垫,实现学科教学的顺利过渡。前置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科学讲座类、入门知识类、实验操作类和实践见习类。笔者主要对实验操作类进行研究,探索开展适当的前置实验教学对今后学习化学的影响和作用。
化学实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集直观性、生动性、启迪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趣味实验的开展是前置课程的形式之一,学生通过趣味实验去了解化学,热爱化学,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石。以下为前置课程趣味实验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实验基本操作培训
1.认识简单的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先认识简单的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酒精灯,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管夹,玻璃棒等。
2.进行简单实验操作。
①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0.1mol/LNaOH溶液,并往里滴加1-2滴酚酞,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②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添加少量NaCl晶体,用烧杯把少量水倒入试管中,振荡使晶体溶解,观察现象并记录。
③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水并加热煮沸,观察现象并记录。
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对实验仪器有许多新鲜好奇感,让他们认识简单仪器及其使用方法,为他们接下来开展的趣味实验及化学学习有着很大帮助。通过以上简单培训,让学生掌握药品取用,加热,溶解,振荡等基本实验操作,明确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同时也为今后链接到正式课程实验能力的培训打下基础。这样的设计集趣味性和教学目标为一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更有“化学味”。
二、开展综合趣味实验
在趣味实验的选择上并不单纯于有震撼的实验现象,更多的是包含中学实验基本操作,同时增添趣味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为今后化学学习做好铺垫。在趣味实验设计环节,给出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步骤,学生自主完成,享受实验成果,例如指纹明信片、制作肥皂等。
趣味实验1——指纹明信片
实验原理:受热时碘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指纹残留物的油脂之中,形成棕色指纹印迹。
实验用品:酒精灯、铁架台、铁圈、石棉网、100mL烧杯、白卡片、碘、Na2S2O3溶液
实验步骤:
(1)用手指在干净白卡片上摁几个手印,并做好标记。
(2)用药匙取1/4勺碘晶体放入烧杯,并按右图组装好装置。
(3)用镊子将白卡片(有指纹的一面向下)盖在烧杯上方。
(4)用酒精灯加热碘至产生充足的紫红色的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
(5)待碘蒸气沉积后,用镊子取下白卡片,观察指纹印迹,制成专属明信片。
(6)在有碘残余的烧杯里加入Na2S2O3溶液,充分溶解后倒入废液缸,继续用水冲洗烧杯至干净。
【问题思考】
(1)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2)碘晶体有哪些性质,我们应该如何保存指纹明信片?
(3)查阅资料,看看显示指纹还有哪些方法?
【体会与收获】
趣味实验2——制作肥皂
实验原理:油脂和氢氧化钠共煮,水解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前者经加工成型后就是肥皂。
实验用品: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三脚架、量筒、滤纸、100mL及250mL烧杯各一个、猪油、40%的NaOH溶液、95%酒精、饱和食盐水、酒精和水的混合液(1∶1)、热水。
实验步骤:
(1)在100mL烧杯里,加入6g猪油和5mL 95%的酒精,然后加10mL40%的NaOH溶液。用玻棒搅拌,使其溶解(必要时可用微火加热)。
(2)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微微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捧搅拌。在加热过程中,加入酒精和水的混合液(1∶1),直到混合物变稠。
(3)继续加热约20min后,直到把一滴混合物加到水中时,在液体表面不再形成油滴为止。
(4)将20mL热的蒸馏水慢慢加到皂化完全的粘稠液中,搅拌使它们互溶。然后将该粘稠液慢慢倒入盛有150mL热的饱和食盐溶液中,边倒边搅拌。
(5)静置,可向其中加入1-2滴香料,肥皂便盐析上浮,待肥皂全部析出、凝固后,用定性滤纸滤出固态物质,弃去含有甘油的溶液,把固态物质挤干,并把它压制成型,晾干,即制成肥皂。
注意事项:
(1)油脂不易溶于碱水,加入酒精为的是增加油脂在碱液中的溶解度,酒精的高挥发性将水分快速带出,加快皂化反应速度。
(2)加热用小火或热水浴。
(3)皂化反应时,保持混合液体积不变,不能让烧杯里的混合液蒸干或溅到外面。
【问题思考】
(1)使用酒精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体会与收获】
借助趣味化学实验形式开展前置课程教育,并非意在灌输过多的化学知识。[2]若过多地阐述、解释,反而会使学生愈加茫然,不知所措,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上两个趣味实验从选择到实施,效果很好。学生完成实验过程中即达成了一定的知识目标,又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享受了收获肥皂和明信片的喜悦。
三、前置趣味实验的意义
1.有效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引发的,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而实验是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化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制作指纹明信片的原理经常用于警察摄取现场指纹。通过这些与生活贴近的趣味实验让学生领略了化学的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实验操作环节的“收获与体会”一栏留言:“化学很有趣,实验惊喜不断。”“实验让我觉得十分神奇又好奇,这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我能学好化学,知道变化的每一个原理。”这些孩子的真情告白是对趣味实验教学最好的肯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铺垫了化学学习基础。
趣味实验教学,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认识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实验基本操作方面的知识。在案例中的“问题思考”一栏,我们设置的课后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内容的延伸思考,注重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思想。不仅为今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也为今后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3.体现合作理念,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和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各尽所长,互帮互学,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在趣味实验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操作,体现了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相互协作的能力。[3]
前置课程化学的趣味研究在实验环节对于实验中的突发状况,不合常规的实验现象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制作肥皂的趣味实验中,有些皂化反应开始很缓慢,学生尝试调节火焰,尝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大胆的尝试,重组,手脑并用,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非常适合学生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实验探究思维过程中养成和发展的。趣味实验由于贴近生活、灵活多样、丰富有趣在实施过程中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前置课程化学趣味实验板块的设立,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知识,拓展了课外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化学学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