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2018-11-28沈泉平
沈泉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高校大学生参加全省田径运动会属于比较大型的运动盛会,运动员都是通过层层严格选拔出来的,每位运动员心理都存有为学校争光的思想包袱,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要承受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在田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同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此,对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大学生部)“菲普莱杯”田径比赛的非体育专业运动员(共计150人),对其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分析,以便于发现大学生在田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损伤实际发生的原因、部位、类型等规律,并提出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为广大教练员、体育老师和运动员提供预防借鉴,以最大限度减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大学生部)“菲普莱杯”田径比赛的运动员共计150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调查实施中设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50名同学中,有一半的人是在专项训练中受伤,占被调查对象的50%,有46人在身体训练中受伤,占被调查对象的30.7%,也有18人在比赛中受伤,占被调查对象的12%,而在接受调查的150人中受伤人数为150人,受伤率为100%。
(二)运动损伤的部位
从附表1损伤部位的调查统计中显示,踝关节受伤的人数最多33人,所占比例为22%,位居第一;膝关节、股后肌群、腰背部肌群、肱二头肌肌腱分别为17.3%、15.4%、13.3%、12.7,分别为第 2、3、4、5 位;这种损伤比例与田径项目的技术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从解剖学角度讲,韧带和肌肉附着的关节附近的力臂远小于地面反作用力相对支点的力臂,当身体要快速移过支撑点并迅速转为强直蹬伸时,就需要有极大的反作用力作为动力,这就意味着迫使肌肉必须产生出更大的肌力,产生更大肌力的结果,就极易使膝关节、踝关节等处肌肉或韧带在收缩发力过程中超过承受的最大负荷而受伤。
表1 运动损伤发生情况统计表(n=150)
(三)运动损伤的类型
从附表2运动损伤的类型统计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韧带拉伤,45人所占比例为30%,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膜炎、肌腱炎所占比例分别为22%、14%、10%、7%,列居第2、3、4、5位。这种损伤比例跟田径运动项目所需要的机体局部作用力相吻合,如径赛项目需要下肢各关节、肌肉、韧带强有力的协调支撑来完成动作,这也就使得运动员这些部位极容易发生损伤。
(四)运动损伤的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
从附表3可以看出,田径运动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重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有139人所占比例为92.6%,排在诸多因素的首位。热身活动能够促使神经系统尽快达到活跃状态,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对人体的运动规律不了解,不重视训练和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不认真,应付了事,身体各项运动器官与神经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调动,在肌肉韧带伸展度不够,关节不太灵活,身体协调性、柔软性差的情况下,参加剧烈的训练,很容易引发各种不同的运动损伤。由此可见,热身活动是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组织训练不科学
从附表3可以看出,组织训练不科学因素所占的比例为63.3%,位居第二位。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每个阶段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都要有合理的安排。同时,要根据运动员专项和身体素质的不同,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任务,避免因运动负荷偏大导致运动员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反,如果在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运动员实际的机体承受能力,盲目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超过了运动员的机体承受能力,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而发生损伤;训练技术动作过于集中,局部肌肉关节承受负荷过大,这时机体局部调整不及时就容易发生局部肌肉劳损。据统计,铁饼运动员每次专项技术训练时,需要多次在膝半蹲位支撑扭转用力的模仿练习或试投,使得局部肌肉负荷过重,长期如此,最易发生髌骨软骨病和肌肉劳损。
3.训练水平不够
从附表3可以看出,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不够因素所占比例55.3%,排在第三位。这个因素主要是高校非体育专业运动员基本上属于业余的田径运动员,运动员大部分在高中阶段参加过体育专业考试(体考生),虽然有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但是整体的身体素质还是不够全面。而这些运动员平时就是不重视体能训练,特别是核心力量严重不足,当进行力量性训练时就很容易受伤。调查发现,业余的运动员因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等素质较差机体抗疲劳能力低下。还有些学校的训练断断续续缺乏系统性,运动员的体能没得到很好的提高,一旦进行加大训练负荷或高强度激烈紧张的比赛,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4.技术动作不标准
从附表3可以看出,运动员技术动作不标准因素占比例是52%。业余田径运动员在这方面特别明显,有些运动员是在参加训练的过程中才开始学习标准的技术动作,对于初学的运动员在技术动作方面很欠缺,动作不标准很容易直接导致机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支点错误而发生受伤。如标枪运动员在标枪训练中翻肩动作不到位,肘关节位置低于肩或引枪时持枪臂过低,做最后的鞭打动作时出现以肘带肩的错误动作,造成肘部肌肉或韧带损伤。
5.身体机能欠佳
从附表3可以看出,运动员身体机能欠佳因素占比例是42.7%。四年一届的大学生运动会正逢足球世界杯,大学生都会熬夜看球,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使得机体代谢功能不协调而受伤;由于过度疲劳未能得到充分恢复就进行下次课的训练,当负荷过重时就易受伤;部分受伤机体组织恢复后立即投入大负荷训练而发生再次受伤。
6.心理因素
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运动损伤,从附表3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占比例为32.7%。有些运动员因为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出现学业顾虑,导致训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损伤;也有一些运动员急于求成、争强好胜对比赛结果看得太重,从而出现心态不好、情绪焦虑等导致训练动机不积极和比赛情绪失控而发生损伤。
7.放松恢复训练不够
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其中有一块内容是放松恢复训练。从附表3可以看出,放松恢复训练占比例为31.3。运动员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比赛将产生大量的乳酸,如果没有及时地对机体进行有效的放松,大量乳酸堆积将导致机体代谢功能不协调,使得肌肉疲劳没有张力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加大训练强度将很容易导致损伤。
8.其他因素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其他因素主要是训练比赛的场地和气候问题。训练场地过硬或者坎坷不平导致训练时受伤;训练和比赛时,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做准备活动的判断,很容易忽视机体的热身活动就开始训练比赛而导致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从本文对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以最大限度减少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
(一)重视训练和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深刻意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教练员要监督运动员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员要严格按照教练员布置的任务,在训练和比赛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提高机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得到充分的活动,提高机体对运动的应激能力。
1.准备活动的强度要根据运动员、运动专项和季节温度的具体状况而定,一般以运动员开始发汗时为宜,夏天温度高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冬天温度低时间可以增加到40-60分钟。
2.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一定要注意逐渐加大力度和幅度,动作不要太快,在拉伸至韧带的最大限度时要停止15秒左右,然后再慢慢地恢复原状。
3.在做专项辅助训练时要注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可而止不能太大,同时要循序渐进从强度小到大,训练组数从少到多,让机体有一个适应过程,避免主次不分,影响专项训练的质量。
(二)科学组织训练,合理安排训练任务
对待田径运动队训练工作需要制定一整套的训练计划,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针对不同特点的运动员及训练后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避免笼统盲目地安排训练负荷导致损伤发生。
(三)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掌握标准的专项技术动作,提高训练水平
只有提高专项身体素质,专项训练的运动负荷才可以不断地增加;只有掌握标准的专项技术动作,专项动作所要求的局部肌肉关节才不容易受伤,这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就随之提高。
(四)加强运动员心理疏导,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运动员不良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对训练和比赛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和比赛成绩的发挥,甚至会导致一些运动损伤。比如,有些运动员非常在乎比赛的名次,在训练过程中急于求成、争强好胜,导致机体过度疲劳而发生损伤,损伤之后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感觉无法实现在比赛中的自身价值,而有些运动员遇到大型的比赛因为缺乏比赛经验或过于在乎比赛的名次导致心理紧张,而这些心理感觉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将阻碍运动员自身损伤的恢复或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所以,在运动员受伤后或者比赛前,教练员应及时掌握每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沟通,帮助运动员把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合理地释放掉,做到及时缓解运动员的心理情绪和降低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这也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之一。
(五)维护好场地器材,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在径赛训练时,要认真及时检查跑道,清除易造成运动损伤的杂物,要求运动员必须按规范要求练习,杜绝横穿跑道、反向跨栏跑等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对训练器材也要经常及时检查,如标枪是否有潜在的拗断痕迹、跨栏架支架是否稳固、铁饼边缘是否出现割手、钉鞋钉子是否拧紧等,避免发生一些损伤。
(六)加强易受伤部位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易受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如踝关节、膝关节、大腿股后肌的专项部位训练,提高机体的局部运动能力,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七)加强放松恢复训练
运动员训练比赛后机体出现大量的乳酸堆积,大量的乳酸堆积会导致机体疲劳,肌肉僵硬,关节韧带没有张力,如果没有及时对机体放松释放乳酸,缓解肌肉疲劳,再次参加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的比赛,将很容易导致损伤。因此,训练比赛后的放松恢复环节非常重要,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田径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较高,在被调查的150名运动员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受伤,受伤人数150人占100%。
2.田径运动员发生损伤的主要部位是踝关节、膝关节、股后肌群和腰背部等处。
3.田径运动损伤首要的疾病类型主要为韧带拉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和骨膜炎。
4.田径运动损伤的因素成多样性、复杂性和重叠性,主要有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组织不科学、训练水平不够、技术动作不标准、身体机能欠佳、心理因素、放松恢复训练不够等。
(二)建议
1.各高校行政部门要重视田径运动队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除了教练员外还要配备专门的后勤管理人员,专门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灌输正确的训练和比赛观念,发现运动员有不良的心理情绪,要及时梳理引导,缓解运动员心理问题,以免影响训练和比赛。
2.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预防意识和医学常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田径队训练阶段配备一名学校医务人员,运动员一旦受伤经过教练员、医务人员和运动员本身一起对受伤进行严谨评估,然后制定合理的恢复方案和伤病治疗手段。
3.教练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田径运动员的特点,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运动能力、承担负荷能力及伤病史来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有效防止损伤的发生,同时积极采用能及时消除身心疲劳的放松练习。
附表1 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情况统计表(N=150)
附表2 运动损伤的类型统计表(N=150)
附表3 运动损伤原因统计表(N=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