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域下对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产生的影响*

2018-11-28袁澍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障法法人权利

袁澍宇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法规,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文化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势必对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带来一定影响。

1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法之本位,即蕴含于法的基本出发点、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之中的精神或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义务和权力,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法律。社会公共利益是公民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代表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价值取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明确表示,该法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从基本目的、基本出发点阐述了其社会利益本位思想,体现了其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具有典型的社会法特质和社会利益的本位属性。

2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社会保障权的拓展和延伸

公民及社会成员从国家、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统称为社会保障权,其属于社会权的范畴。社会权是基于福利国家和社会国家的理念,为使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合乎人性尊严的生存而予以保障的所有权利的总称,其中包括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等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是社会保障权利的一种,以伸张文化权利为基本标的。笔者需要明确三点:一是保障“任何人”是指向广大公民的,非排他性的,是普遍均等的权利。二是“合乎人性尊严的生存”不仅指基本生存权利,还指合乎人性尊严的公民文化权利。三是公民对公共文化具有参与权,只有通过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公民的主体权利和地位才能充分得以展现。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文化权利的公平,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注重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若干重要制度,为各级政府确保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应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依法保障公民的文化平等参与权,这将对其原有的服务内容、运行方式带来影响。

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影响

3.1 公共图书馆法治主体的责任更加明确

《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指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由经营者转变为管理者;探索新型管理方式,通过组建理事会,提升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事业单位的自主经营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管理层的决策权,增强内外部监督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部活力,更好地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目的是明确事业单位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按照法律规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探索新型管理方式,进而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3.2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方式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该法切实考虑到经济不发达地区长期文化投入匮乏的现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经费投入进行硬性规定,为稳定、持续的公共文化投入提供法律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投入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先见钱后谋事”的机制,建立了“以事定费”的机制,实现了由“养人”向“办事”转变。公共图书馆应按照《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指导下,逐步探索绩效考评、社会效益测评与财政投入挂钩的途径,建立财政投入定量(或变量)增长机制,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

3.3 社会资金的进入使多元结构的构成成为可能

为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国推动公共图书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治理结构,提高公共文化机构自身的发展能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给予表彰和奖励。我国还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要积极探索社会公众的参与途径和方式。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法律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的权利,他们可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支持。即法律鼓励并且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为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进入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打开了“门禁”。二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且能够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赞助和捐赠,这使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双方的权利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为推动公共图书馆治理方式的变革、多种社会资金的进入奠定了基础。因此,公共图书馆可在基本财政经费有所保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会资金进入的多元化模式。

3.4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方式的创新

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公益目标。这要求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仅流于形式,而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拓展服务内容和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能否实现服务内容的拓展、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效能和质量的提高,是衡量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该法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权利进行了保障,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服务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是国家对社会基本文化资源分配状况的直接干预。在人们因地域、年龄、疾病、职业等原因导致收入差异较大时,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从而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目的就是追求公平,消除机会平等条件下由于人自身存在差异而在享有公共文化权利上的不平等。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基于这一原则,应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公共文化权利,丰富服务产品内容,尤其在资源内容上向弱势群体予以倾斜和保护。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完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从形式上对公共文化服务加以丰富。如果说第九条的规定是内涵,这一条内容则是外延。公益性文化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期盼,从而使公共文化投入产生更大效益,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公共图书馆应通过青少年阅览服务、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式,依法以多种形式向弱势群体提供内涵丰富的服务。

3.5 促进公共文化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目标是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公共文化机构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应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法律逐步确保管理层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加强多层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这为公共图书馆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依照法律规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按照功能和服务人口规模,科学设置服务岗位,引进专业人员,并逐渐建立常态化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用人机制。同时,公共图书馆应探索完善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形成的用工制度,进行用人制度改革的尝试。

3.6 构建基本文化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构筑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建立的主要制度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督和公告制度等。目前,我国文化立法与其他领域的立法相比,仍然存在立法总量偏少、层次偏低等问题。在公共文化领域也仅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少数几部法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法治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公共图书馆依法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基本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可制定资金使用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资金审计监督制度、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制度、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公开公示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等,进而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保障法法人权利
法人设立阶段的效果归属与责任承担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泗洪县以喜闻乐见形式宣传退役军人保障法
论法人的本质
我们的权利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浅析我国法人人格权现状及立法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后湖南县级文化馆发展建设的新趋势
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都违法
权利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