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为例浅谈宗教对人的影响
2018-11-28李莹
李 莹
似乎短短几年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灵层面的更多关注,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佛教在中国焕发了青春般的光彩,但与此同时,到底何为宗教,这种似乎应该远离凡尘俗世的宗教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以何种模式存在,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与思考。难道只有青灯古佛、深山老林才是真正的佛教吗?只有待在教堂里,戴着十字架的才是基督徒吗?当然不是。宗教是什么?是神?是佛?是上帝?显然不是。旧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因此宗教不是某种具体的形式,更不需要远离我们的生活,显得遗世独立,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心灵的皈依与寄托,只是这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来表现出来。所以只要心中有敬畏,有寄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宗教。
佛文化几度沉浮于中国古代文明,佛教传入中国,必定是一个渐进的民间过程,但其繁荣大约在两汉之际。白马寺假托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的故事,也必定不是空穴来梦,而是建立在民间佛教兴旺上。汉使及印度二高僧以白马驮佛经和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倒可能真实。走进白马寺山门,时间便凝固到了汉代。虽然正是早上香火最旺的时候,但迈入那扇门,仍然能感觉像是突然被扔进一个巨大的,空旷的,幽闭的空间,那种带有恐惧的敬畏,紧张,神秘的,悔悟的灵感和激情,让你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脏砰砰直跳的声音,那是一个空间,一个世界在与你对话,是的,对话,我感到极度渺小而祈求佛祖的护佑。在高大庄严的佛像下,香客虔诚地跪拜,他们是佛教徒吗?或许是,或许不是,我不知道。因为不是每一个在佛祖面前表面虔诚人都是佛教徒,他们更多的只是临时抱抱佛脚,祈求佛祖的庇佑,不懂得何为“诸行无常”,何为“涅槃寂静”,更不懂得何为兼爱众生,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冷漠的,自私的,相反,那些持有善念与善心,怀有敬畏,常做善行的人,我更认为他们是佛教徒,即使没有皈依佛门,但最起码他们有自己的心灵寄托,有自己的信仰与准则,这就是他们自己的宗教。
如果离开现在的中国,去到世界上很多的地方,欧美,中东,东南亚,当看到宗教实实在在的存在在,融入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生活的时候,当看到这种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相互融合的状态的时候,我看着他们,我会想,那是怎样的状态,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佛教也好,基督教也罢,只是信仰不同,教义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爱。佛教的善待万物与基督教的爱是恩慈其实是同一种博爱众生的思想,爱他人,爱生活,爱自己。总之,有信仰的人都不会坏到哪儿去的,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爱家的男人不会坏到哪去的一样。因为他们的行为有一种精神的导航仪在指引着方向。宗教能够带给他们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心灵的敬畏。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柱,生活就不会迷茫,有了一种敬畏,就会形成一种自觉的约束力,这应该就是信仰的力量。“举头三尺有神灵”,信仰宗教的人,或许会因为感受到“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的注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符合教义和社会生活规则的举动。白岩松说过一段话“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或许觉得,这样说把信仰和宗教的作用夸大化了,但是我觉得,现存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课堂上和生活中均接触过的宗教,历经千百年仍广泛流传于世,其教义以及所涉及的思想内涵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适应社会,与更为美好和谐的社会相适应,形成一种社会发展的正面推动力。无论是哪种宗教,其能流传得渊源流长,就必有其可取之处。所谓存在即是合理的。正确认识宗教,汲取利用其积极进步的思想内涵,确定自己的信仰。人总要信一些东西,一些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东西,总要有一些畏惧,一些约束力,这样自己的路才不会走弯吧。
正如不是只有在教堂里的才是基督徒,也不是只有青灯古佛,深山老林才是佛教徒的归宿,只要心中有佛,有耶稣,有信仰,有敬畏,不必执着于外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