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文本特征探析
——基于微信客户端的研究
2018-11-28张柳
张 柳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同时期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社交媒体、手机浏览器及新闻客户端已成为移动新闻市场主要入口,通过社交媒体获取过新闻资讯的用户比例高达90.7%,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参与新闻评论的比例分别为62.8%和50.2%,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转发新闻的比例分别为43.2%、29.2%。
CNNIC的数据陈述着中国互联网市场这样一个事实:智能手机发展和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手机成为了连接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互联网之间最为便捷的渠道。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微信”凭借着社交和新闻发布等多重功能,正逐渐成为移动终端的流量大户。2012年,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平台,截至2016年,中国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超过1200万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不断吸引着各大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各级媒体均入驻微信公众平台。如果说早期的新闻媒体公众号只是传统的新闻报道从纸张到手机屏幕的转移,那么现在的新闻公众号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的补充,它甚至以鲜明的语言特色、多元的表达方式独立于传统媒体,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微信新闻文本的结构特点
新闻文本的结构包含着新闻采编人员对信息价值的处理和把握,也包含着对新闻专业性的处理和对受众阅读习惯的把握。微信平台新闻文本诞生于传统媒体,成长于新媒体,对于传统的新闻文本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一)“倒金字塔”的新闻文本结构和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终端用户在使用移动客户端接受信息传播时,常常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养成了碎片化、快速阅读的阅读习惯。根据“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规则,记者或者编辑往往把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放在前面,再将其他新闻文本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编写,这样有利于受众一开始就能方便地获取最重要的信息。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决定了受众更加需要迅速的掌握最重要的新闻资讯,这也决定了在微信新闻的文本结构中,“倒金字塔结构”依旧是最重要的新闻文本结构之一。在传统媒介的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式常适用于严肃性的新闻,或者一些受众急于知道关键信息的新闻。在微信新闻文本中,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编辑的新闻信息都面临着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重要信息重复的现象,同时这种重复现象也强化了对重要信息的强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受众的影响。
由于在微信文本中对于倒金字塔结构的普遍使用,这就使微信新闻文本在逻辑结构上呈现“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逻辑结构作为贯穿整个新闻文本构建的框架和脉络,往往体现着微信新闻文本的思路,暗示着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逻辑和情感态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文本的结构把握往往是双方选择的结果,这个选择过程不仅包含了新闻采编者的思维逻辑,更包含了受众的阅读习惯。
(二)写作框架模式化,段落构成碎片化
微信新闻总体上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和总分(总)的结构,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型兼用其他新闻结构。当前的微信新闻推送有热门事件、会议或政策公告等政务新闻、人物报道、大型活动的报道等几种主要的类别。
对热门事件的报道一般都会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背景信息整合,在微信新闻的编辑过程中,按照“描述事件——背景介绍——网友态度——事件结果(事件总结)”的模式进行报道。例如2017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新闻公众号在对柯洁对阵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报道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报道模式,在新闻文本的开端介绍了人机大战的赛况,然后介绍了从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与围棋选手对阵的赛况以及早期柯洁对人工智能“口出狂言”,接着在文本中呈现了网友在新浪微博中表示对柯洁的支持的微博评论截图,最后表示了对剩下的两场人机对战的期待。这样的报道模式同样也用在对世乒赛、对留学生章莹颖失踪等一系列热门事件的报道中。
在对通知、公告、会议等政务新闻进行传播时,一般会采用截取新闻关键点的方式进行报道,并以换色、加粗或变大字体等方式突出部分内容,方便受众理解及找寻有用信息。这种报道方式在两会期间以及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经常使用。在对人物通讯、大型活动等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时,多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将新闻文本分割成小块,以使文本内容逻辑鲜明、重点突出。
微信新闻文本普遍呈现出段落碎片化特征。这里的碎片化指的是段落短小,每个段落包含的信息量少。微信新闻文本碎片化的特征与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短小的段落划分便于受众阅读信息,也方便探索重点信息。此外,不同于纸张,新媒体的电子显示屏,对眼睛的刺激和伤害远高于纸质的传统媒体,过长的文字段落不利于受众阅读,碎片化的段落构成能够减轻受众的阅读负担。在2017年6月26日澎湃新闻推送的《男乒动荡女乒坚挺,强的对手都绝望了!》的新闻文本中,段落达30段,每一段的内容都短小简练,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而每段又包含一个不一样的新闻信息,各段落之间的信息彼此呼应,又可以互相独立。这种碎片化的段落构建方式减轻了长篇大论的新闻文本给受众带来的阅读压力,同时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分散到每一个段落中,用有价值的碎片化信息满足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是当前新闻文本结构的普遍形式。
二、微信新闻文本的语言特点
新闻类公众号作为专业新闻媒体新的信息发布平台,依托社交软件的新闻推送与传统的新闻发布有所不同,其形式更为灵活,表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但其作为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并没有丢失,依旧保持着鲜明的新闻特色。文本结构、标题、导语、内容等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所包含的内容依旧保留在微信平台推送的新闻里。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逐渐趋于碎片化,更注重视觉冲击,这也使得微信平台推送的新闻有着鲜明的移动终端特色:篇幅精悍,语言简明有力,声画穿插,形式多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丰富了新闻语言表达形式。
(一)标题
1.图文呼应,选取有视觉吸引力的图片配合标题
“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是对新闻标题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不同于传统媒体标题单一的文字文本形式,微信新闻在推送消息时,可以选取与标题相关的图片作为封面图,在增强视觉吸引力的同时对新闻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新闻封面同时还能对新闻标题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受众通过对公众号所推送消息的标题和封面图进行观察,根据需求来判断该消息对自己的价值及有用度,从而决定要不要打开该链接进一步阅读。
2.标题语言简洁明了,提纲掣领
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下的主要阅读方式。微信新闻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一句话概括新闻”的责任,用标题简要说明新闻信息,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重要信息。2017年6月20日,沙特王储被废,新华社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新闻《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仅用9个字的标题就交代了新闻内容,简洁明了,被网友戏称为“新闻越短事越大”。2017年6月23日,山东辱母杀人案二审宣判,新华社推送新闻《刚刚,于欢案二审宣判了,有期徒刑五年》,澎湃新闻推送《于欢案二审宣判:防卫过当,有期徒刑5年》,中国青年报推送《改判!于欢防卫过当,二审改判有期徒刑5年》,这些推送无一例外地用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内容,使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案件结果。同时,标题高度凝练了新闻内容,对新闻内容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
3.标题语言口语化,网络流行语运用广泛
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的传播渠道逐渐增多,各种写作符号登上了新闻写作的舞台,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多样性及表现力。网络流行语诞生于网络,依托社交媒介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呈现病毒式传播,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流行语在表达个人情感上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因此被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依托社交媒体而发展的微信新闻自然与网络用语密不可分。网络流行语广泛的出现在微信新闻标题中,而口语化特征则使得标题内容更加朗朗上口、平易近人。在澎湃新闻2017年6月22日推送的新闻《搞事情?苹果一口气“干掉了”一万多款中国游戏APP》充分结合了汉语口语“一口气”,“干掉了”和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搞事情”。这样的标题语言极富趣味性,在吸引受众的同时,媒体自身也用网络语言隐晦的表达了对该新闻事件的态度。6月21日推送的新闻《“双鸭山”大学是什么鬼?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也采用了“口语+网络流行语”的方式组织新闻标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编辑方式更为灵活,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受众更加趋于草根平民化,因此这种“口语+流行语”的标题有利于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与社会热点结合也能够促使新闻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升阅读量。
然而也有不少媒体的新闻推送打着平民化流行化的幌子,用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例如被无数网友吐槽的“震惊体”就是这类标题的典型代表。纵观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这样的“震惊体”“厉害体”也时有出现。例如《震惊!中国每26秒就有人死于这种病!》,《怒了!这个女人成功惹怒了九亿网友》等。然而结合内容来看,这样的标题尽管是有着一定程度的耸人听闻的嫌疑,但是与文本内容也一定程度上相符合,跟那种一味抓取受众猎奇感进而博取点击量,从而采用令人误解甚至粗鄙的口语化标题是不同的。
4.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新闻标题写作中,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是相对而言比较少的,对于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更是少见。在网络新闻采写的大环境下,为了让新闻标题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眼球,博得点击量,标点符号在新闻文本标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媒体成为了“标题党”,即使是极其普通的新闻事件,也在标题中使用“惊!”“重磅!”“大事件!”等词语,或者干脆使用“难道……?”“果然……?”等句式,这就使得与这些词语或句式相搭配的标点符号频繁出现。2017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共推送新闻消息15条,其中包含感叹号、问号或者省略号的新闻达12条。“惊呆了!西瓜皮吃完不要扔,为你省下一大笔买药钱”“硬仗中的硬仗!习近平在山西开的这个会不寻常”;“高校学位证出现错别字?学生留学受阻,结局让人哭笑不得.....”,标点符号广泛运用在社会新闻、政治新闻、甚至是微信推送的各类咨询等标题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专业新闻媒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其他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并没有滥用标点符号以制造耸人听闻、无病呻吟的新闻标题的出现。更多的是新媒体编辑为了强调某一新闻资讯内容的重要性而着重使用部分标点符号。与那些一味用标点符号制造紧张感和神秘感的微信标题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二)导语
导语指新闻的开头部分,用一两句话或几句话,有时也就是第一段,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或反映出事实中主要的思想和意义。古代文人曾有“立片言以居要”的说法。作为新闻的开端,导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导语在新闻文本中需要发挥多重作用: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文本中,导语承担着吸引读者注意、快速揭示新闻主题、为新闻文本奠定感情基调和逻辑结构的任务。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传播方式被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阅读习惯所打破,但是新闻导语并没有在新的编辑方式中被替代,而是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
1.概述式导语为主,语言简练,力求概括全文
概述式导语是指通过用摘要或归纳叙述的办法,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将重要的新闻信息放在文章开头,方便受众迅速获取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概述式导语在新闻的写作和编辑中被广泛的运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受众碎片化和快速阅读行为的影响,概述式导语在微信新闻的编辑应用中更加广泛。新华社官微2017年6月23日推送新闻《这就是上大学走后门的代价!朴槿惠“闺蜜”崔顺实被判了3年》的导语:“韩国法院23日作出判决,朴槿惠‘亲信干政门’主角崔顺实,因妨碍公务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在该微信新闻导语中,编辑概括性的讲述了以下几点内容:时间——6月23日;地点——韩国;人物——崔顺实;事件背景——亲信干政;结果——三年有期徒刑。寥寥数语,包含了新闻信息最为重要的几要素,使受众快速的掌握了时间的基本信息。
2.语言表达多元化,力求新鲜生动,富有感染力
明代的谢榛认为“凡起句当如爆竹”。对于一篇新闻文本而言,导语也应当如爆竹一样,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这一功能通过文字则表现在语言的生动新鲜等方面。《人民日报》官微2017年6月9日推送的新闻《老外网购“中国制造”想看笑话,结果却被颠覆了三观》的导语内容为:“外国小哥Polenar花了100美元从中国网购了一块防弹板,原本对这廉价的“中国制造”毫无信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朝它开了两枪后,他开始怀疑起了人生……直到最后,三观被颠覆”。在该导语中,“外国小哥”“怀疑人生”“三观被颠覆”等都是网络流行语,在导语中加入网络流行语,给人幽默诙谐感,从而也为整篇文章奠定了轻松愉快的风格基调。
需要注意的是,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微信新闻有着多样的表达方式,新闻文本的结构在微信平台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导语在新闻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任务偶尔也会被标题承担,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微信新闻没有导语。此外,评论式导语、对比型导语等其他类型的导语也多出现在微信新闻的导语中。但是在以事件性新闻为主的各类微信新闻中,概述式导语仍旧是主流。而事件性新闻又是微信新闻的重点推送对象。因此,概述性新闻导语和其多元化、新鲜生动的新闻导语语言表达方式仍旧是微信新闻导语的主要语言特色。
(三)正文
这里的正文指的是在微信新闻中导语部分之后的新闻文本内容。在新媒体平台,新闻文本正文编辑方式和语言特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语言新颖前卫娱乐化,表达方式多样化
新颖前卫的语言几乎是互联网时代新闻语言的一个共性。在新媒体环境中,这一特点被放大到了极致,并逐渐呈现出娱乐化趋势。甚至于严肃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的微信新闻语言也开始走前卫、娱乐化路线。
在2017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微信新闻推送《首战告负!柯洁不敌阿尔发狗,胜天半子还可能吗?》一文中,采用了“实战柯洁弃子灵活转身,AlphaGo打入右上角再次挑起战斗”“AlphaGo搅扰一池春水”“现在‘最后三盘’对局只剩两场,想要有一个胜一盘的HAPPY ENDING.....”等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在文章中多有运用,在结尾部分,更是调侃到:“如果还要增强一点胜算,或许还有一名外援可以考虑,祁厅长还有三秒到达战场.....”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传统媒体上是几乎不可能看见的。5月23日当天《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中青在线”对此次新闻报道的标题为《人机大战柯洁首战告负 坦言更喜欢和人类下棋》。新闻文本的开头和结尾为:“这次比赛我输得没什么脾气,AlphaGo真的很厉害。”经过4个小时的对决,在乌镇举行的围棋人机大战中,人工智能围棋AlphaGo以四分之一子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选手柯洁,三番棋目前比分1∶0......对于仅剩的两盘棋,柯洁也表示:“既然是最后的机会,我会努力下出让自己满意的棋,努力争胜也不留遗憾。比赛将于5月25日、27日举行。”相比之下,微信新闻语言的前卫性、新颖娱乐化的特征已经相当明显,而网站的报道则与传统的纸媒报道方式相似,在新闻语言的表达上相对保守。
2.图文结合,甚至以图代文
互联网传播的关键是对受众眼球的吸引。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对图片大量使用丰富了微信新闻的表达方式。图文穿插出现不仅能够缓解受众的视觉疲劳,也对新闻内容起到了补充说明作用。对图片的大量使用在传统的纸媒报道中是几乎没有的,相比之下,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新闻传播对图片的使用也没有新媒体环境下这么大胆。以2017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微信新闻推送《首战告负!柯洁不敌阿尔发狗,胜天半子还可能吗?》为例,该条微信新闻共采用图片17张,其中包括比赛现场图片、网络漫画、网络新闻截图、柯洁微博截图、网友评论截图以及结尾处的《人民的名义》剧情截图,各类图片搭配使用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也强化了新闻事实的说服性,更增加了新闻文本的趣味性。
除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穿插,相当一部分微信新闻直接采用图片作为新闻内容,仅用简短的语言文字做背景介绍。在澎湃新闻2017年6月25日的新闻推送《马龙许昕樊振东等深夜急转国乒致歉信》中,马龙、许昕、樊振东等在乒乓球巡回赛中退赛的乒乓球选手的微博截图则直接成为了新闻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寓文字于图片之中的新闻表达方式,2017年3月5日新华社推送《政府工作报告都讲了啥?看着一张图就够了!》则是直接用了图片展示新闻内容,2016年1月2日《人民日报》官微推送新闻《2016年这些大事将发生!一张图全告诉你》也是用图片展示了新闻内容,梳理201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将要推行的各类新规。
除了对图片的运用,依托新媒体技术,相当一部分微信新闻的推送结合音频、视频等其他多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新闻信息传播。但是,相对于图文结合的传统传播方式,这类传播出现在整体微信推送的次数依旧比较少见。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文本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新闻文本的结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环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产生直接性影响。新闻作品是记录时代的语言,这些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直接被反映在新闻作品中。
当前的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快,这些外部环境都导致在当下社会对信息的快速获取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深度阅读。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新时期的碎片化阅读和快速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让受众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首要任务。受众的阅读习惯影响了新媒体新闻文本的结构方式——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同时,新闻文本结构还呈现碎片化的段落构成,这样短小的段落划分便于受众阅读信息,也方便探索重点信息。尽管在传统的新闻文本中也时常用到这种文本结构,但是在新媒体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些特征被无限放大并在绝大部分的新媒体文本中凸显。
(二)新媒体的多元竞争影响了新闻表达形式
随着新技术的推广,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旧媒介的融合、传受关系的改变、竞争的白热化等都给当前的媒介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剧变,从最初单一的文字图片形式到现在的音视频结合的多元互动,新闻的表达形式在短短数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同时满足新闻媒体的多种表达方式: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动画、H5等都能轻松在手机端实现,这不仅丰富了新闻的表达方式,更进一步激发了各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在这样多元表达方式的技术支持下,同样的新闻报道题材,谁的报道拥有更多的表达方式就更能满足不同受众在不同场合下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新技术的发展给新闻表达多样性带来了可能,而真正促进新闻形式不断丰富多样化的根源来自于媒体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带来了各类媒体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形式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恶习。对形式的一味追求让不少媒体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逐渐迷失新闻媒体的初心,正逐渐沦为唯流量至上的“伪媒体”。
(三)受众需求变化影响新闻内容取向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二十余年的时间线正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转型相吻合,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带来多重的社会矛盾。在此环境下,人们急需减压释放。在大众娱乐和全民狂欢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新闻内容不足以满足当前受众普遍想要减压的需求以及对于娱乐的追求。“娱乐至死”的传媒环境使得部分媒体不得不转变身份,在互联网平台扮演可严肃、可活泼的新闻人。微信平台上的新闻,除了承载着传统媒体的社会教化作用,还承载了缓解受众压力满足受众减压需求的任务。因此,严肃的政经新闻也开始有了活泼亲民的风格,更多温暖人心的素材走向受众,与之同行的甚至还有生活技巧和心灵鸡汤式的散文诗篇。
这样的一种搭配,在某种程度上是媒体的一种妥协。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点击率就等于市场占有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根据受众需求调整内容取向,是一种必要手段。
(四)媒介技术的变迁影响新闻语言嬗变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诞生和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紧密相关。新闻语言是通过媒体向受众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所采用的语言,新闻语言从语言中衍生出来时就带有很强的独特性,这与新闻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在我国新闻传播的历史上,媒介的进步也在不断推进新闻语言的发展。印刷媒介推动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发展,电子媒介催生了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新闻语言不断进化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的推动。以文字为表达方式的印刷媒体新闻语言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口语化的特征,为以视音频为载体,以口头表达为主要方式的广播电视媒介提供了范本;网络电子媒介则融合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媒介的新闻语言特色,同时其反应时代需求和受众偏好的新闻语言建构方式则又给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媒介提供新的启示。在电子媒介的推动下,新闻语言呈现出融合发展,多元化表达的特征。①参见李鸿儒:《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外语学刊》2011年第6期。②参见李铁锤:《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及路径分析》,《新闻界》2010年第6期。
总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新闻文本还将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变迁的媒介大背景下,新媒体新闻文本的不断变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不仅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形式,也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媒体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时代变迁,如何坚守新闻阵地,都将会是我们要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