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心育诗情,让想象促教学
2018-11-28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张 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创造出一首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把文明延续到现在的国家,它以壮美秀丽的河山孕育出诗歌的灵气,以传承不息的可贵精神造就了诗歌的内涵,可以这样说,诗歌的确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不可磨灭的一颗明珠。它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艺术形象突出且鲜明,节奏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了包括外国友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关注。所以,对于古代诗歌的研究,从古至今就没有停止过。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让他们接受诗歌的教育,熏陶出深厚的文学底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初衷。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诗词教学,唤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去穿越历史的光阴,去深入体察和体味诗歌之美呢?笔者认为:在实施诗歌教学时,以诗意的心,去孕育深刻的情,以灵巧的童心,去促进童趣的生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开展诗歌教学的:
一、以朗读奠定基础,体会节奏韵律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高年级的古诗文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诵读优秀的诗文,注意诗词的声调、节奏,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朗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古诗词是语言的高度浓缩精华,它的遣词用语和我们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诗词往往通过简练纯粹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情感。若要理解诗词的意蕴,我们首先就要以朗读奠基。古诗词的作品大都是押韵合辙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够潜心其间,熏陶诗心,领悟诗情。在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例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分阶梯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从初读诗文,到深入诗意,再到品味意境等,最后能够真正做到诗情合一。
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笔者就通过让学生看插图,了解诗词的大意,懂得诗人是通过描述春日的游玩体会来表达自己的春日愉快心情,所以在朗读时,要用一种轻松愉悦的语气来表达诗意,而且要读出诗歌独有的节奏和韵味来,全文以“an”押韵,读来有情有味,深得学生喜欢。
二、以想象促进品鉴,感受诗词意境之美
我们一直提倡学生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阅读就是学生和教师、教材之间互相对话的过程,学生因为语文基础不同,所以阅读的收获也不尽相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促进深入思考,受到浓厚的感情熏陶,体会审美的趣味。虽然学生们的基础不同,但是我们应该把教学的感情基调把握准确,不能让学生偏离最初的理解道路,即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童心联想、想象,要把诗词这种有声的画面感悟出独有的童趣,再现诗词意境,感受意境之美。
例如诗词《春日偶成》中,虽然字数不多,但是饱含感情。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看到的景物同时也赋予了自己的心情色彩。因为作者春日游玩,欣赏大好河山,自然看到的都是美丽的景物,云儿飘飘荡荡,风儿轻轻柔柔,花儿争妍斗艳,柳树婀娜多姿,诗人漫步其间,心情大好,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鼓励学生积极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你参加过春游活动吗?会看到哪些春天的景色?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从而为激发出和作者同样的心情做好了细致的铺垫,学生对于诗人的心情感同身受,自然朗读起来也能够准确把握。
三、以资料辅助学习,领略诗人情感之美
诗歌是诗人心情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一个人的文字风格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性格或者情感,所以,当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诗词学习时,不妨积极调动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生平事迹等,让学生穿越历史迷雾,和诗人进行深度心灵对话,产生情感的共振,从而领略诗歌的情感之美。
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时,学生通过上述教学策略,在反复朗读中,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愁思,而且通过想象,品悟了当时的环境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其中的每一个景物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愁思。我们通过课外的资料辅助学习,知道了这是张继在赶考之后名落孙山,落榜后回乡途中所写成的作品,因为心情低沉苦闷,所以目光所及无不遍布愁云。如此一来,学生和作者似乎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共鸣,思想达到统一。
四、以拓展延伸对比,品味诗词整体之美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材安排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小学阶段的十二册语文书中也只安排了六七十首作品而已,这样的数量对于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来说,真的是凤毛麟角。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意境,还需要做好诗词的拓展延伸工作。
例如当我们学习了一篇诗词之后,可以积极向学生推荐同样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鉴别,感悟不一样的作品魅力,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培养他们的语言欣赏能力。而且,很多古诗词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就拿离别的题材来说,古往今来,诗人留下了很多的作品,但是在古诗词中,作者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各异。所以我们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便积极鼓励学生去找离别题材的诗作,例如李白的《送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我们通过这种迁移运用,逐步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领,着力探索,让语文课堂焕发勃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