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剧本编写教育
2018-11-28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 唐 萍
剧本编写是剧本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分为选取剧本素材、确定戏剧结构、编写台词和进行舞台说明等步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剧本编写是指教师或者学生将叙事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用戏剧语言、动作和旁白来表达文章主旨的教育活动。教师或学生在将课文改写为剧本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意思,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同时需要考虑剧本的演出效果,考虑观众的想法。教师进行有效的剧本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质,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灵动、有趣。
一、选择适宜的课文类型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课文类型很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宜教师将之编写成剧本进行教学,如议论文及写景类、写物类散文等就不适合教师进行剧本改编,这类课文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体味文章的语句,增添学生的语文积累。但如一些叙述类课文、短篇小说作品等,具有明显的故事性、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不多、人物性格特征明显、时空较集中且矛盾冲突尖锐的课文,就极适于教师将之改编为剧本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为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应有选择地进行编写,或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编写的课文原型。倘若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一篇普通的课文教学转换为剧本化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或情感,引导学生对剧本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增添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为学生分配人物角色,如皇帝、侍从、老大臣、官员、骗子甲、骗子乙、小孩和若干观众等。教师在每一场演出中都选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剧本演出的机会,并通过剧本设计中的对话来深入体验这篇故事的启示,思考:“为什么老大臣、官员不敢说真话?”“为什么皇帝不敢说真话?”“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说真话?”带领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编写方式
课本剧的编写可以是由教师编写学生来演,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导自演”,这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编写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如果一篇课文的情感路线、表达内容等,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起来有困难,就可以由教师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一篇课文较为简单,易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接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将之编写成剧本,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对话与旁白、想象场景,促进学生综合性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地逐步引导学生去进行体味,带领学生缓缓深入;有的时候,教师也需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综合型人才。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一课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剧本来写文章的开头和后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想象。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编写剧本的开头,表演皇帝如何爱新装,或者编写课文的另一版本“孩子也没有说出真相”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立全面的讲评机制
学生无论是表演由教师编写的剧本,还是表演自己编写的剧本,在表演结束或者编写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评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能让学生说出自己表演或编写后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对于剧本的讲评,不单单涉及学生的表演或者编写方面,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对剧本本身或者课文本身进行分析,用表扬的方式引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表演《羚羊木雕》一课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对于表演“我”“万芳”“张父”“张母”和“万母”的小演员进行点评,而不是表演结束即教学结束。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表演观点,以促进下一次课本剧表演更顺利地进行。在此之后,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分析剧中这五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人物情感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学生完成剧本学习后,拓展学生对于剧本的认识。即使剧本是由教师编写的,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熟悉剧本的编写流程;选主题、定基调、题材选择和结构布局等,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剧本等语文表现形式的兴趣。
剧本编写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并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考虑他人感受,较为全面地发展各项能力。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落实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剧本编写教育模式的渗透方式,让剧本的编写教育能够真正为语文教学所用,走入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