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大前程》中基本物质范畴的认知诗学分析

2018-11-28赵文涵

文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艾斯维奇狄更斯

赵文涵 高 莉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者。”狄更斯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和普通民众的生活,其作品常显示出对普通人劳苦生活的同情和对资产阶级虚伪腐败的厌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英国作家中,“也许只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多年来,狄更斯的作品畅销不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

狄更斯的小说进入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国内对狄更斯的研究历史也十分悠久。学者赵炎秋(1996)曾指出:“我国的狄更斯研究虽然没有出现引人注目的热点,但一直是研究者们耕耘的对象”。刘白(2011)则在文章中总结:“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的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由此,对狄更斯的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界的地位可见一番。

《远大前程》创作于狄更斯晚年时期,他目睹了工业革命给当时英国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剧变: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资本家剥削穷苦大众以积累财富,社会上弥漫着拜金、虚伪、自私的风气。这些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狄更斯的创作,他总是能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表现出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帮助他们摆脱困苦生活的愿望。同时,狄更斯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本人曾经说过:“我对上帝的崇拜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在形式上,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基督教的观念和《圣经》的思想成为狄更斯文学创作的另一大灵感来源,也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

以Reuven Tsur为先驱,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让认知诗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为文学文本阅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Stockwell(2002,200 7)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

本文以认知诗学中的原型理论为主,结合心理语言学中的扩散激活理论,将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作为文本分析对象,讨论其中水、火等基本物质范畴的涵义以及它们与主人公塑造和主题突显之间的联系。以期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狄更斯小说创作的背景和动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和背后的深层寓意,最终为文学阅读提供一个新方法。

一.原型理论

原型(archetype)一词起源于希腊语arche,为原初之意。柏拉图将其用于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理念世界中的原型创造出来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学说体系,原型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文艺理论家弗莱的原型概念则有如下含义:第一,原型是文学中可独立交际的单位,就像语言中的“词”一样。第二,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情节母题,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文学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联想。第三,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连结起来,使文学成为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第四,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把文学同生活沟通起来,成为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转引自张中载,2003)。

上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Rosch在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原型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这一理论让人们注意到范畴内部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在范畴化的过程中,具有突显性的典型成员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王寅2014:306)。

此后,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通过一系列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证明了“家族相似性”原理适用于描述自然界的许多范畴。他们将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即具有原型(即范畴的典型成员)的范畴。

Stockwell对认知语言学里的原型理论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他看来,原型理论对读者把握文本的体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Gibbs则认为,原型并不是对已有固定知识的呈现,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结构体,其基础是即时的、个体的语境。

二.扩散激活理论

James Deese于1965年提出联想意义,认为可以从相互联系的字词网络来考察词语的意义,主张一个字词的意义是由它所能引起的其它反应词(联想词)决定的。

1975年,Collins和Loftus提出扩散式激活理论,是对联想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他们认为:人类的心智是一个巨大而又强大的神经网络,当听到某词与神经网络中的词相似时,网络中的词就会被自动激活,同时与其相临近的认知域也被激活。可以理解为:A、B、C、D是几个概念体,激活发生在它们之中较为活跃的部分。通过认知活动,几个活跃的概念体之间建立联系。在语义理解过程中,人们首先激活数个具有突显性的字词,接着通过认知操作,激活与其相关的认知域中的概念体,从而使活跃的、具有显著性的概念成员之间建立某种相关关系,形成特定的语义解释。这种情况在文艺作品中很常见,例如:“天空布满乌云,雷声阵阵”可以激活人们对故事情节即将走向冲突的认知;“阴天,淅淅沥沥的小雨”可以激活读者对主人公心情忧郁的认知;“初升的太阳,鸟啼声声”可以激活对美好一天将要开始的认知。因此,语句义不仅仅是通过词义的简单组合而成的,而是相互作用,激活相关认知域、知识框架,通过“整合原则”获得意义的(王寅,2014:315)。

“激活是对某个概念所受注意程度的度量。概念在认知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相似、相关、相近、相反等的概念激活。同时在话语接受的基本原则,即趋同原则、配合原则和反馈原则的配合下,引导语义激活和联想,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激活扩散,往往体现为一些概念为显著的、高度激活的状态,而没有被激活的概念则是不活跃的。语义激活往往体现为通过概念的局部联系进行语义扩散联系。”(转引自周春林,2009)可以这样理解:存在两个在认知上相邻的概念体A和B,如果A的概念是显著的、且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那么对A的激活会扩散到对B的激活,甚至会影响与B密切相关的语义以及对概念体C的激活。简单来讲是:A激活B,B 激活C,C激活D……例如,把“土豆”作为一个激活原点,最近激活的是其同义词“马铃薯”、“洋芋”,接下来通过与“土豆”的联想,可以激活与“炸薯条”、“洋芋擦擦”、“土豆泥”等的语义联系。因此可以发现,对一个概念体的激活往往会引起对该概念体其它语义的激活,同时这种激活过程具有可传递性和普遍适用性。

三.《远大前程》的原型分析

1.《远大前程》简介。《远大前程》完成于1860-1861年,几乎可以被称作为狄更斯晚年最成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皮普跌宕起伏的一生。

小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述皮普的生活背景。他自幼失去双亲,由姐姐和姐夫抚养长大,最大的愿望是像姐夫一样成为一名铁匠。一天,皮普无意中救了一名罪犯马格维奇,生活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后来,皮普被富家女郝薇香小姐邀请去庄园陪伴她的养女艾斯黛拉,并爱上了艾斯黛拉。当皮普回到家准备继承乔的铁匠铺时,收到了一份数额庞大的赞助费,并前往伦敦开始接受上层阶级的教育。第二部分讲述皮普在伦敦的生活。他结交朋友,很快适应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贪婪、自私、虚伪。同时,皮普得知了郝薇香小姐的悲惨过去,并发现自己的赞助者是马格维奇,而艾斯黛拉是马格维奇和一个女犯人的女儿。了解了这些真相后,皮普心中的“远大前程”崩溃了。第三部分讲述皮普的转变。随着马格维奇被捕入狱,郝薇香小姐去世,艾斯黛拉另嫁他人,皮普逐渐清醒过来,痛彻前非,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开始救赎之路。最终,经历了一系列苦难的皮普重新找回本真自我,开始了新生活。

《远大前程》是一部说教式的小说,以往的研究者大都从社会批评角度和现实教育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评论。本文将尝试从原型分析角度对小说和其中的主人公进行解析,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2.原型分析———水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从未停止对水的功能的探索。“水是万物之源”、“水是生命之母”、“女人是水做的”这些话语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们背后的隐藏意义也十分熟悉。古希腊人把水叫做“arche”,意为水是一切事物的母亲。他们相信水能产生圣灵,因此水是最原始的母体。在基督教盛行时期,一个异教徒只有经过水的洗礼才能成真正的基督教徒。《新约-马太》中的施洗者约翰做的就是为人施洗的工作。“3:5Then went out to him Jerusalem,and all Judaea,and all the region round about Jordan,3:6 And were baptized of him in Jordan,confessing their sins”(p.942).在这里,水被赋予了重生的含义。

在《旧约-创世纪》一章里有这样的描述:7:23And every living substance was destroyed which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ground,both man,and cattle,and the creeping things,and the fowl of theheaven;and theywere destroyed from the earth:and Noah only remained alive,and they that were with him in the ark.7:24 And the waters prevailed upon the earth an hundred and fifty day(p.6).

耶和华发现大地充满罪恶,因此决定用洪水清除一切。综上,在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水意味着孕育、重生,也意味着对罪恶的清洗。水这一原型在《远大前程》中被狄更斯运用地淋漓尽致,可以从主人公皮普的命运转折中体现出来。

皮普与马格维奇的相遇是在一个沼泽地里,马格维奇从沼泽中爬出来,向皮普求救。这一刻,皮普的命运开始改变,他救了马格维奇,几年后,马格维奇赞助了他一大笔财富,让他得以离开铁匠铺前往伦敦享受上层社会的生活。沼泽地孕育了皮普的新生活,可以称为他的第一次重生。在小说的后半段,皮普重遇马格维奇,发现他是自己赞助人的事实后,心情充满了矛盾与不安,甚至拒绝与马格维奇相认。当皮普被迫帮助马格维奇偷渡时,在泰晤士河遭到了警察的伏击,马格维奇受了伤,他们乘坐的小船也翻了。身体浸在寒冷的河水中,看着身边奄奄一息的“恩人”,皮普得到了顿悟,为自己来到伦敦后发生的变化和卑劣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在这里,泰晤士的河水洗礼了皮普,清除了他以前所犯下的罪,让皮普回归了本真,这是他的第二次重生。

皮普的两次重生都与水相关,这两次命运转折也是小说情节的重大推进点。如果读者没有对水这个原型有一定的了解,也没有产生共识的话,是无法理解狄更斯所赋予皮普这跌宕起伏命运的深刻含义。

3.原型分析——火

当原始人第一次从闪电中得到火种时,人类社会开始了新纪元。有了火,人类摆脱兽性,进入刀耕火种时代。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手中偷走火种,送往人间。从此,人类摆脱黑暗和无知,进入文明社会,而普罗米修斯却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脉的悬崖绝壁上,日复一日,饱受折磨。

在西方传说中,一直都有关于不死鸟的传说,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旧约》中也有这样一段叙 述 :“13:13But the men of Sodom werewicked and sinners before the LORD exceedingly”(p.16).大意为:索多玛是一座罪恶之城,里面居住的都是奸邪罪人,因此,上帝降以硫磺之火将它毁灭。从以上叙述可知,火不仅有重生的含义,还有精神上的净化和永恒惩罚的意味。

《远大前程》中,火这一原型与郝薇香小姐紧密相关。郝薇香是一个哥特式的人物,有关她的叙述是小说的隐藏故事线。郝薇香对皮普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亚于马格维奇,她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皮普以及其他人的命运。

郝薇香是一个富有而孤僻,十分神经质的女人。婚礼之日,她被未婚夫康培生抛弃,之后一直难以恢复,终日穿着婚纱在庄园里游荡,足不出户。后来,郝薇香收养了养女艾斯黛拉。她对艾斯黛拉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一心想将艾斯黛拉培养成一个冷漠寡情、只为伤害男人而存在的复仇工具。而皮普作为第一个试验品,深深地爱上了艾斯黛拉。当艾斯黛拉长大嫁人后,郝薇香逐渐失去了对她的控制,同时,郝薇香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最终,郝薇香选择用大火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曾经发生在这个庄园的一切。

郝薇香是有罪的。她被康培生欺骗、抛弃,这是上帝给她的考验,但她一直无法走出这个考验,陷入无限的情绪陷阱。她收养艾斯黛拉并非出于爱,而是为了伤害男人的感情。她不断地邀请皮普来庄园做客,是为了给艾斯黛拉练习。她想要复仇,却伤害了其他无辜的人的感情,最终造成了自己、艾斯黛拉和皮普的悲剧。当艾斯黛拉远嫁他乡并疏远她之后,郝薇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她向皮普坦白,得到了皮普的原谅,她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在那之后,郝薇香点燃了房间的蜡烛,将庄园置身于一片火海,虽被皮普救下,最终还是去世了。

郝薇香用一场大火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她虽然死了,但却在大火中得到净化,清除罪恶,最终也算是浴火重生。读者在为郝薇香悲惨命运唏嘘的同时,将火这一原型与它背后训诫、惩罚、重生的意义相联系,能够对这个人物和她的命运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4.其他原型分析

水和火是《远大前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原型,在上文已经进行过详细的探讨,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原型,对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6:8 But Noah found grace in the eyes of theLORD.6:9 Thesearethe generations of Noah:Noah was a just man and perfect in his generations,and Noah walked with God”(p.5).当上帝准备用洪水清除地球上的罪恶时,他提前告知了诺亚,让诺亚准备好方舟和家人逃过灾难。皮普的姐夫乔和好友贝蒂是小说中最善良的两个人物,他们最后也走到了一起。乔和贝蒂的原型就是诺亚夫妇,而乔的铁匠铺是诺亚方舟的化身。当皮普失去一切,乔依然不计前嫌,伸出援手,帮助皮普走出困境,他的铁匠铺也一直为皮普留着一席之地。

马格维奇出现在沼泽地时,他半是恐吓半是引诱,让皮普为他偷来锉刀。这里的马格维奇就像伊甸园中引诱夏娃的那条蛇,而皮普是夏娃的化身,马格维奇赠与皮普的财富就是智慧之果。马格维奇利用皮普的好奇心、同情心和恐惧无知换来了自由,还给皮普一笔丰厚的金钱。皮普先被马格维奇诱惑,然后得到赞助,过上了上层人的生活。可这种生活是有代价的,就像夏娃吃下智慧果,领悟了世间万物的真谛,却被赶出伊甸园,饱受颠沛流离和生育之苦。

小说中最大的反面人物是康培生,他的原型则是撒旦。康培生欺骗并抛弃郝香薇,破坏马格维奇的家庭,致使马格维奇入狱并死亡。他的所作所为是其他人物悲剧命运的开始。理解了康培生作为撒旦式人物的存在,就能理解整部小说悲剧故事开始的源头。

将原型理论与《远大前程》相结合研究发现,“水”、“火”等原型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突显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原型也贯穿了狄更斯的整个创作生涯,如《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匹克威尔传》等作品均可体现出狄更斯对不同原型的理解和使用。正是对这些原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狄更斯将其不断深化和内化,创作出了更具深意的作品。同时,这一创作特点也体现在西方其它作家的作品中,如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等。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重视从原型视角去分析文学作品。众所周知,《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亚瑟王传奇是西方文学的三大源头,许多作家的作品深受其影响。要读懂这些作品的内在隐藏含义,就必须对其出现的基本原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原型大多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同时,由于对原型的认知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先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再掌握部分原型的含义,读起西方经典名著来才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第二,“扩散式激活”在文学作品的语义分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从上文可知,原型是具有普遍性的。当读者通过一部作品掌握了一个原型的含义后,在另一部作品中遇到与先前相同或相似的原型,已经存在于读者大脑中的这个原型便会自动激活;同时,与其相关的认知域也会被激活,并逐渐向外扩展。在语义理解中,激活相关认知域,建立常规联系是普遍而必要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掌握原型的重要性。

第三,对于作者来说,使用原型塑造人物、设定情节是一种创作手法,但是,他们需要考虑在故事发展的始终,保持对读者原型认知的输入和激活,只有做到这一点,作者才能很好地达到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和价值。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一定的原型,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扩散激活理论激活相关认知域,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猜你喜欢

艾斯维奇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勇敢的狮子
维奇的节假日
奥特曼还是航海王?百度贴吧上演“无间道”
和我一起玩
谁偷吃了树莓
谁偷吃了树莓
暖被窝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方振宁·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