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也“恐高”

2018-11-28迪/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众山浮云华山

吴 迪/文

古人似乎很喜欢登高,这从不少古诗词中就可见一斑,登山作为一项老少咸宜的户外运动,既经济实惠,又有益身心,还能饱览美景,是古人旅游度假的一个很好选择。当他们历尽艰辛,攀上顶峰,登高远眺之时,见到的是以前从未见过之壮阔景象,有的人会觉得眼前突然一片开阔,而有的人恐怕会眼前突然一黑,心中台词是“啊,原来我恐高,谁来扶我下去……”

古人登高的诗句我们都读过不少,唐代大诗人杜甫就以“望岳”为题写过三首诗,分别描写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写泰山的那一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两句尤其气势磅礴,让人仿佛感受到在山巅俯瞰一切的恢宏之感。这首诗满含着杜甫的伟大雄心与抱负,但要注意的是,杜甫在诗里说的是“会当凌绝顶”,“会当”是应当的意思,也就是说,登顶泰山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这也是诗名为“望”岳,而不是“登”岳的原因。

杜甫老先生可以说是身未动,心已远,用想象力为自己插上了登山的翅膀。那有谁是身体力行,真正登上山了呢?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的唐代诗人杜牧,就很喜欢在山中行走。他在《山行》一诗中写下著名的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画面感十分强烈,仿佛能看到诗人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走入白云生处的样子,让人感受到深秋时节山林的幽静。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也是一位登山爱好者,他的《登飞来峰》一诗广为流传,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写出了登上峰顶,极目远眺的气势,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因为已经身在最高处,这不仅是真实情境的写照,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论语》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似乎对山水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尤其是文人,常常在山水间抒发胸臆,寄托情感,因此留传下来许多佳话与佳作,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古代文人或细腻,或奔放,或睿智的气势与才情。但是,如果我们脑洞大开,想象一下登山的那位古人刚好有恐高症,当他拨开浮云、一览众山之际,突然一阵眩晕,那时候别说写诗了,如何下山可能都是个大麻烦。这种事情虽然听起来有点儿可笑,但真的有可能发生过。

据说,苏轼在担任陕西凤翔府节度判官的时候,与商州令章子厚性情相投,相见甚欢。有一次,两人同游一处叫作仙游潭的地方,在一个两岸非常狭窄的悬崖边上,章子厚对苏轼说,你去潭下那个石壁上题个字,代表咱俩到此一游。苏轼往下一看,真是万仞绝壁,深不见底,这也太吓人了吧!苏轼说,我不敢啊!没想到章子厚二话没说,很淡定地慢慢爬下去,用蘸墨的笔在石壁上写下“章惇苏轼来游”几个大字,然后又熟悉地原路返回,面不改色。苏轼拍着他的背说:“子厚啊,你以后能成大事,我估计你能杀人啊……”章子厚不明白苏轼的意思,苏轼解释说:“你对自己都下手这么狠,这么拼命,所以必定能杀人。”两人于是哈哈大笑。苏轼就这样在笑声中掩盖了自己恐高的尴尬。

还有一个大文人,也有一段恐高糗事,他就是韩愈。有一次,韩愈和好朋友一起去登华山。俗话说,华山天下险,韩愈去之前大概也没有做什么攻略,所以对华山的威力一无所知。登山时的他还一切正常,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勇往直前,直到登上山巅,韩愈突然发现四周异常险峻,跟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这时他的恐高症大概已经发作,头晕目眩,悲从中来,心里没有山水美景,只有恐惧和惊悚,心想自己这辈子应该是下不了山了。据说情绪崩溃的韩愈在山上大哭起来,还写了遗书交代后事,谁劝都没用。后来,官府的工作人员派出救援队,终于把韩愈“救”下了山。

古代这些逸事趣闻的真实性虽然难以完全考证,却给我们提供了多一种角度,去认识和观察古人们更为生动有趣的一面,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另一扇门。

猜你喜欢

众山浮云华山
望岳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望岳
浮云
奔驰CLA45 AMG
坐华山索道
华山旅店盗窃案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
会当凌绝顶 不览众山小
“放歌桃乡颂华山”全国征联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