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金峰和洛阳系杨健侯中架太极拳

2018-11-28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杨家洛阳太极

杨式太极拳向以杨澄甫先生1934年定型的大架流传最广,可是在洛阳城,最早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却不是杨澄甫大架,而是杨健侯中架太极拳。此拳由河北武术家田金峰于1939年传入。

田金峰先生,1887—1946年,河北任丘鄚州镇东关人,梁派八卦梁振圃先生入室弟子,绰号铁罗汉。田金峰自20世纪20年代起离开老家河北,常寄居南方,曾入军阀吴佩孚幕,后为冯玉祥部武术教官,再后来接替孙禄堂先生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此段经历待考)。

田金峰嫉恶如仇,极具爱国情怀,因当时日寇频频侵犯(七七事变等),对日人恨之入骨。据前辈口传,他曾因得罪日本人被4名日本人跟踪,在上海黄浦江滩以一敌四,均杀之。淞沪会战后,田金峰迁居开封(当时开封为河南省会),1939年再迁洛阳(当时洛阳为抗日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于洛阳文庙开设太极形意八卦研究社,历时5年10个月,广授门徒杨家太极、梁派八卦、河北形意等拳械。

当时获传太极拳的传人范围极广,有国军将领孙之芳(靳云亭弟子)、民主名人王飞庭(曲剧家、文化学者,建国后任洛阳政协副主席、副县长)、武术名家王青山(西安马振邦之师,主要学习手法),最得其青睐的为洛阳县衙后街(今洛阳市老城区大众后街)人刘书炎。刘书炎全面学习梁派八卦、河北形意、杨家太极。解放后刘书炎以授拳为业,传授弟子、学生上千人,田金峰所传的杨家太极遂成为洛阳城传播最广的太极拳。

田金峰系梁振圃门下,八卦掌得自梁振圃自不待言,其形意拳则传自李存义,风格雄阔朴实。然而其杨家太极拳是何人传授,或许因田金峰没说,或许因为田金峰当时最心爱的传人刘书炎的脾气性格所致(其授拳较为传统,不喜弟子乱提问题),或许因为近几代人都不善于记录、总结,遂使杨家太极在田金峰一门的传承成为一个未解的谜题。

2003年初,笔者拜入刘书炎先生外甥且为关门弟子张学纯先生门下,学习发源于永胜镖局的刘氏罗汉拳(非嵩山少林之大小罗汉)、杨家太极、河北形意、梁派八卦等技艺。

笔者初时以罗汉拳打基础(此系刘书炎师爷所定的练拳规矩:开始练罗汉,继练形意,再次太极,最后八卦)。第二年适值第二十二届牡丹花会,当时举办有“万人河洛舞太极”节目,张师被选派为洛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今洛阳理工学院)参演队伍的指导,因人员众多,不得已选拔笔者与王树田、刘丰、胡业昭、林建军、李树行、张冬冬等弟子数名,集训太极拳简化二十四式,以做助教。当时张师所授的二十四式与国家规定的二十四式颇有不同,比如:“玉女穿梭”两掌自腰部穿出定势,而非国家规定的一掌格挡一掌穿击;“单鞭”则穿切钩挂,而非国家规定的两掌画圆推出成勾手;“海底针”在腰胯左右各画一圈下插,而非简单的搂膝拗步后下插掌……张师告知:“你师爷(指刘书炎)比较传统,五十年代推广简化太极拳时,他直接把老架子太极拳的招式替换在简化套路里。”这份新瓶旧酒,传统韵味十足,很快激发了笔者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对所谓的老架子太极拳产生了向往之心。

此后十余年,笔者长居洛阳,蒙张师关爱,将本门技法倾囊相授,方知田金峰所传杨家太极计有太极拳一路(81式)、太极长拳一路(108式)、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烂踩花、太极散手、刀剑杆等技术,体系相当完备。其后笔者更得张师允许,走访本门众师伯师兄,交流学习。因自身的考据癖好,笔者对于田金峰所传杨家太极拳考证几近十年,并最终定名为杨健侯中架太极拳,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拳路安排

以田金峰所传杨家太极拳81式为例,套路安排不同于杨澄甫85式太极拳(本身招数数字都不同)。例如1934年所定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里,第一个“搬拦捶”前加有“搂膝拗步”,田金峰传拳则自“手挥琵琶”直接走“搬拦捶”。此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图说》、1925年董英杰撰写的《太极拳使用法》相印证。此拳架编排当系1934年前传的太极拳架,无怪门内童孙称为老架子。

二、拳势风格

建国后,田金峰亲传传人刘书炎带同门人多次以杨式太极拳参加武术比赛,屡获嘉奖(见1990年编纂的洛阳体育志,有刘书炎及弟子王理合、姜书元等人太极拳比赛获奖记录),然其拳势也曾多遭质疑。比如:其“云手”左右拧腰幅度极大,几乎转至身后;“玉女穿梭”两手同时自腰部穿出,非一手挡架、一手推出;“单鞭”则有穿、切、钩、挂之势;“高探马”有独立拦刺之姿……部分拳势蹬腿发力、抖弹螺旋等风格与杨澄甫定架太极拳差异颇多,但与早期关于杨家太极的记述相对符合,但相比班候、少侯两位拳法风格的迅捷暴烈,又圆活阔大不少(参见班候小架、少侯小架)。

三、拳诀拳理

本门前辈大多不通文墨,田金峰不识字,刘书炎识字极少,刘书炎弟子多为工人阶层或市井民众,却流传有大量拳诀,均为口授所得。比如张学纯师曾口授笔者刘书炎师爷的《打手要言》,通篇均为口诀。

其中有大量的如“前手跟后手,肩膀溜底走”“上面来了用挑托,中间来了用拦格,下面来了用搂掠”“滚身而上,滚身而下”等口诀,笔者在眼界拓宽之后,发现这是少林拳真诀,应是其原本所习少林拳的遗留。然而其中又有“与人相争,肌肉放松,顾住三前盼七星”“掤捋相通,挤按相通,采挒相通,肘靠相通”“来势凶猛挒式用,挒式均在一横中”“掤在两臂,捋在掌中, 挤在手背,按在腰攻”等诀窍,这又是太极拳诀了。最关键的是,这些拳诀与1958年杨班候再传弟子吴孟侠出版的《杨班候九诀八十一式》大同小异,而在此之前武术界少有人知。为确认拳诀来源,笔者曾经求证刘书炎早期弟子姜书元师伯等前辈,均被告知“老先生识字太少,不读书”“只有一本简化二十四式,是体委要求传播简化太极拳时发的”,那么这些拳诀当是田金峰祖师所口授的。

为了求证与吴孟侠杨班候八十一式的“大功架太极拳”的异同,笔者多次查阅杨班候大功架太极拳,发现两者拳势不同,与班候同有太极九诀,而又不是班候架,笔者推测这套拳法有很大可能得自健侯这个班候的亲弟弟。

在对照拳诀的过程中,令笔者遗憾至深的是,当年刘师爷惜技如金,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听从沙国政先生的劝导,陆续教授拳诀,然仍有大量遗失。而当时众弟子或忙于工作,或疏于整理,或还不懂个中珍贵之处,致使《打手要言》残缺不全。

四、训练手段

田金峰所传杨家太极,在推手训练中比较注重“老牛劲”“松几回、硬几回”的推手方式,相对于后世大松大软、“互相按摩”的推法极为吃工夫。记得笔者最初随张师练单推手时,往往被要求脚步阔大,推到无路可退;其定步双推手架势为方架,人站立都难,稍有来力就有失重之象,极难练习,毫无圆活之象。此推手练习与杨澄甫系推手差异很大。

五、逸事案例

田金峰祖师设立太极形意八卦研究社时,洛阳是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相对于敌占区,人民生活算安定,所以引得众多武术家也驻地洛阳,比如陕西红拳王来朝(鹞子高三徒孙、后结合苌乃周拳法创六合门)、形意王青山(傅剑秋弟子、马振邦之师)、孙禄堂徒孙胡敬章(后任武汉体院教授)、草上飞石万年(河北燕青拳高手)、王明臣(河北保怀门)等等。

田金峰祖师以深厚功力、较高辈分(系王青山师叔、胡敬章师爷辈)稳执洛阳武术界牛耳。本门传承口述,当时尚有朱家四虎“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点心盒子”来拜望田金峰,不知此朱家四虎是否朱国福兄弟。

在当时的洛阳火车站(现洛阳东站)一家澡堂子里有个账房先生叫郭殿鹏(音),也是外地人流落洛阳,不知是谁人弟子。其颈后生有拳大的肉瘤,与田金峰系师兄弟称呼,田金峰曾让传人刘书炎随郭殿鹏学习形意拳。郭殿鹏称“我田师兄太极八卦比我好,我形意拳比他强”,此话表明了郭老对自己的形意拳的自负,但也侧面说明了田金峰祖师的太极拳、八卦掌造诣。那么教田金峰太极拳的人,绝非一般人,当与梁振圃先生相缕。

在追溯田金峰传杨家太极拳的过程中,笔者共参考的拳法架势有杨澄甫早期太极拳(太极拳使用法时期)、杨澄甫定架太极拳、杨班候大功架、永年杨班候秘传太极拳、田兆麟中架、沙国政传杨健侯中架、许禹生太极拳、牛春明太极拳、褚桂亭传太极拳、董英杰太极拳等等杨家太极流派,多方印证拳路。笔者原本对褚桂亭太极拳寄有厚望,希望从褚桂亭一系获得突破性进展。因褚桂亭系任丘鄚州南关人,与田金峰同乡,年龄相仿且同为梁振圃、李存义弟子(褚桂亭原系田金峰师兄陈德禄弟子,后升了一辈),且褚桂亭长期居住南方,而田金峰20世纪30年代也在南方,两人或许有换艺可能(褚桂亭虽学自杨澄甫,但学的是杨澄甫早期的太极拳)。然而查褚桂亭太极拳,虽然与杨澄甫后期定架有差异,却与本门田金峰太极拳仍有很大不同。

田金峰太极拳得自何人,依然成迷。但其风格独特,却也不能随意安个名头,埋没了前贤。

2014年,在征得同门前辈的同意情况下,这门传习了近80年的杨家太极,以杨健侯中架太极正式定名,并获得了2016河南省武术协会拳械录整理工作的认可,正式收录至《河南省拳械录》中,此书将于2018年出版。

猜你喜欢

杨家洛阳太极
洛阳正大剧院
杨家铭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洛阳自古繁华
太极马扎(三)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