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解太极拳的“思悟”

2018-11-28苗兴中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动作

文/苗兴中

一、何谓太极拳的“思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太极拳的思悟与孔子所言内涵完全契合,如果只学练而不思考,就容易停滞不前,疑窦丛生。

思者,思考,思想也;悟者,感悟,悟性也。其要旨全在一个“悟”字,即用心悟也。

太极拳的思悟,简而言之就是对太极拳的理解。太极拳的悟性是指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所具有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核心内涵指对太极拳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每个人的悟性是不一样的,一人一悟性,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它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是天生的,但只要拳友们肯下工夫跟师傅学拳,并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悟,就能在学习太极拳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极拳的感悟,是指人们在学练太极拳过程中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心得”甚至“大彻大悟”。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真正的感悟来源于学拳者每天练习拳架和推手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对于太极拳的拳理有的人是渐渐的理解领悟,有的人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这种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太极拳的看法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而发生不断的改变。高层次的感悟与身体力行的“体悟”合而为一始得精妙。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在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月刊》第二期中发表了《对于国术之一得》一文。文中写道:“练习国术之要旨有三:一要有名人传授;二要用脑力思悟;三要有信仰力,坚决心。秉此三者,日日练习,不使间断,一年有一年之进步,半载有半载之成绩。细心研究,日就月将,自能精进宏通矣。”由此可见,杨老师是把“思悟”作为学习太极拳的一项重要要领来看待的。

太极刀转换步1

二、太极拳动作思悟掠影

学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剑、刀、推手等各项的学习,首先是从每个动作学起的,那么在学习太极拳动作时如何做到“思悟”呢?太极拳的动作编排非常精妙,前后呼应,缓慢柔和,所有动作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圆融贯通,心静体松,收放自如。拳械前后呼应协调,每个动作之间连接巧妙。这里仅举一例,太极拳动作深奥精妙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许多学生在学习传统太极刀套路中“玉女穿梭八方势”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动作3缠头左架右劈刀定势时,是面向西南的左弓步,而往下接做动作4时,初学者很难做好,甚至一些“太极名家”视频中的动作演示也没有做到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没有认真思悟太极拳套路的相互关联,及拳械之间高度融合、前后呼应、一贯始终。

太极刀转换步2

本动作中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过渡动作,即右脚以右脚掌为轴脚跟向里磨转,因为动作4时的方向是要从上一动作的西南方转向正西方,如果不提前调整好右脚的方向,就会使左脚提膝上步平推刀时的左右脚的方向刹那间均指向正西,迫不得已在左弓步完成时右脚被动调整,动作不但不顺畅,而且与前后动作配合也极不协调。所以动作完成时才调整就是错误的。那么动作前以脚跟为轴脚掌向外摆(撇)的调整方法对不对呢?也不对!那样的做法加大了两脚之间转换距离,动作则有失自然轻灵与放松。只有以脚掌为轴脚跟磨转,使右脚脚尖转向西北的过渡动作这种练法,动作幅度最小,绵密无痕,自然无隙,润物无声,方达圆融。这样的拳架演练才动作和谐,气顺劲整。

杨澄甫先生在上海教拳时一再强调要思悟,教授太极刀时常言“刀不够拳来透”(意思是对练刀过程中的动作理解不够的时候要仔细想想练拳类似动作时是怎样转换的,通过对照思悟分析就能理解透彻了),正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拳与剑刀等器械套路息息相关,一脉相通,一一对应。

太极刀转换步3

那么太极刀“玉女穿梭八方势”中这种转换步法对应的是太极拳套中的哪个势子呢?是“回身右蹬脚”。太极拳架套路(我爷爷跟杨澄甫先生学的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第三十八式是“左右打虎势”,后面接着做第三十九式“回身右蹬脚”,转换动作就跟此完全相同,都要转换45度的方向从侧面转向正面,都要转换方向后提膝。“左右打虎”定势时是右弓步,面部向东南方向。演练时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稍向里磨转落实,使脚尖向东北。拳与刀套路中这种步法转换练法竟然完全一致,由此可知,“拳成兵器就”之言不虚也。

三、杨禄禅先生太极思悟点滴

太极拳转换步1

杨禄禅先生自从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老师处学成归来,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这里仅举两个杨澄甫先生回忆其祖父对武学经典著作学习后的思悟例子。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写道:“既得艺,必试敌,切勿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看到这一段内容后,杨禄禅拍掌连声称妙,深深感悟到:无论是谁,离开了比试和较拳,那么技击水平就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那之后,他经常去拜访武林同道,较拳切磋,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切磋到老”。

杨禄禅在研读黄百家著的《内家拳法》时,感悟良多。书中写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杨禄禅思悟认为:翻者,万勿错解为“反”字,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比如烤鱼之正反两面者,并非是翻过之后只吃一面,烤过一面再翻过来,为的是两面皆烤熟而食用。唯有太极拳刚柔并济,两面兼顾。杨年少时在永年老家练习洪拳,那时已深得外家拳之精要,习太极拳之后方才将内外两家融会贯通。武林之中,很多拳家做不到刚柔相济,大多是失之于偏,或刚猛或阴柔。失之于偏,焉能不败?太极拳技击时不轻易冒进,讲究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固然重要,但擂台比武不同于友谊切磋,在拳拳到肉、不胜则败的激烈搏击中,一味被动防御、墨守成规已经变为不可能,太极高手既要能在不明敌情时试探着听劲、摸劲,不轻易出招,与对方周旋寻找破绽,又要能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这不失是擂台争胜中积极正确的策略。至于文中“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一语,显系作者夸张之言。

太极拳转换步2

正是由于杨禄禅先生一直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练对练与比武相结合的练武原则,技击水平才能始终保持在炉火纯青的境界,被武林同道公推为“杨无敌”,成为一代太极宗师。近来武林中热议的徐晓冬打假太极大师之说轰动媒体,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其实无论任何拳种,无论哪个拳师,如一味闭门造车,不经常与其他名家好手比试切磋交流、久经实践检验,那么即使上得擂台也是白搭,岂能将责任推给“太极拳”!

四、杨澄甫先生太极思悟点滴

据我祖父讲,民国十九年(1930年)他在上海跟杨澄甫先生学拳时,杨老师常夸赞陈志进善于动脑子肯思悟,并高度评价陈志进写的《论单鞭》一文中关于内家拳外家拳之论述。陈志进是田兆麟的弟子,后来杨澄甫先生来上海后,他又师从杨师继续深造。1924年春,陈志进《金刚钻月刊》《论单鞭》一文中写道:“外家拳术习之得法即内家拳,内家拳术习之不得法即外家。内外之分,在乎一心之运用。功夫深则近道,更不必斤斤计较也。”关于内家拳外家拳之评论,澄甫公在《对于国术之一得》一文中写道:“我国之拳术,夙分内外两家。外家始于达摩老祖,法主外刚内柔,以锻炼筋骨皮肉为本力。内家拳始于张三丰老祖师,法主内刚外柔,以锻炼精气神意为本。但得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运用气力灌注周身,则用时,有如百炼之钢,不用时,有如兜罗之绵。所谓重则如泰山,轻则如鹅毫,守女脱兔,忽隐忽现,内外两家,固同具神妙。”可以说,杨澄甫先生此段论文论点最为中肯,不偏不倚,始得拳中真义。他每每讲课教拳时,凡有学生问及内家拳外家拳孰优孰劣时,常常提到“中庸”两字。中庸的“中”就是适中的意思,太极拳应用时既要刚柔并济,又要守中用中。因此他给大儿子取名守中(杨振铭字守中)。从本质上讲,中庸就是将事物的两个极端达到适中的程度,即阴阳平衡。内外家之分只不过是文人墨客添油加醋之演义,什么外家拳必胜内家拳,或内家拳专门对付外家拳,纯粹是臆度猜测。“内外两家,固同具神妙”一说,使得他在藏龙卧虎的上海滩受到武林各派同仁的尊重。他的这种认真思悟研究、不人云亦云的务实作风,受到了当时少林、武当、形意等各门派的交口称赞。

太极拳转换步3

五、我对太极拳的思悟点滴

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太极。如今的人们身处在大变革、信息化、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练太极拳如何思悟呢?要悟太极大道,先继承,后发展,既要有纵向对比,又要横向对比。

以我探索的太极拳与心理学结合为例,我用互联网+心理咨询+太极拳治疗焦虑、抑郁、神经症等心理问题,取得可喜的突破;同时,我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来引导、调节太极拳爱好者的心理平衡,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太极内涵的理解,避免走弯路,也引起广大太极拳友的浓厚兴趣。

练太极拳要把视野放宽点,通过做与身体指标息息相关的各种测试、实验来让数据说话,更具有说明力,更有利于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推广。我先后做过的测试有肺呼出量、氧耗量、心率、呼吸率、呼吸商与氧耗量百分比对比、X光透视观察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时胸膈肌动程之变化、脑电波等等。其中做脑电波测试时,一般情况下做脑电波测试要求头部固定不动,而我做测试时用两腿分开屈膝、头部不动情形下的“左右云手”,脑电波依然保持在α波段范围内(频率为8~13Hz,幅度为20~100μV)。(注:α波,是正常人除睡眠之外清醒时,大脑保持健康时的最佳波段。)测试又有横向对比,即与我练习多年的站桩功对比。站桩功的脑电波也是完全处于α波段范围内。因为太极拳从大方向来看是属于运动健身的动功练习,而站桩功属于运动健身的静功练习。但要仔细思悟分析,太极拳的动功是一种动中求静,而站桩功的静功是一种静中求动,两者结合恰好是一种对于身体运动锻炼的阴阳平衡。动静相兼,最合于生理保健之需要。太极拳之外复有太极,如果仅仅把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锻炼方式则略欠完美;若运用到生活中的待人处事、深层次的养生保健研究方面,皆有触类旁通之感。于是才有了倡导太极平衡养生学体系之端由。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动作
下一个动作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太极马扎(三)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