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的传承设计系统研究
2018-11-27曹莹陈禹廷
曹莹 陈禹廷
摘要:分析环太湖与沿江两大亚文化圈影响下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基因,构建“形态特征一形态基因一形态基因库一形态转译基因”的四层传承设计系统,为塑造具有省域文脉特色的高品质建筑空间提供新的设计方法体系。通过挖掘苏南省域辖区内传统建筑装饰的谱系进化与范式提炼,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支撑建立形态基因库。通过笔者主持和参加设计的两个典型工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诠释其传承设计的构思过程与方法。新时期下,实现苏南省域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价值是提升其城市聚落人居环境整体空间品质的大趋势。
关键词:苏南传统建筑 装饰文化基因 传承设计系统 基因转译
引言
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具有独特的省域特色和重要的沿承价值,它是在苏南辖区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这五处亚文化区的地方文脉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运河而居的城镇聚落、多雨潮湿的江南气候、环太湖与沿江文化圈以及吴文化的审美情趣这些文脉特色,塑造出南方官式与江南民间交融的俊雅灵秀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形态特征。
通过挖掘苏南省域辖区内环太湖与沿江这两大亚文化圈影响下的传统装饰形态特色,研究其形态的谱系进化与范式提炼,获取具有苏南地方性文脉特色的人居建筑环境的装饰形态原型,从而构建“形态特征一形态基因一形态基因库一形态转译基因”的四层传承进化系统。本研究将为实现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价值,展现其城市聚落特色,解决当前苏南地区“千城一面”的文脉特色危机将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传承设计系统的主要内容
笔者在借鉴生物学基因遗传转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心理学、设计符号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先是挖掘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的谱系进化与范式提炼,以建立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支持的形态基因库,而后构建“形态特征一形态基因一形态基因库一形态转译基因”的四层传承进化系统,并开展对典型设计案例的实证研究。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围绕“形态特征一形态基因一形态基因设计系统一形态基因设计实证”这四个部分展开。
(一)挖掘苏南省域文脉下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特征
为剖析苏南省域文脉的地方特色,笔者采用专题地图叠加分析法(Thematic Map Overlay Analysis),针对苏南地区运河而居的城镇聚落、多雨潮湿的江南气候、环太湖与沿江文化圈以及吴文化的审美情趣等地方性文脉特色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取了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特征。同时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特征匹配法,笔者还定义了苏南文脉与传统装饰形态间的关系,以阐释古朴秀美的苏南传统装饰的形态特征,包括南方官式与江南民间交融的装饰风格、“香山帮”匠师的装饰技艺、装饰外形洗练、装饰设色清雅以及装饰尺度宜人等方面。
(二)研究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基因
基于类型学和设计符号学,笔者从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原型中提炼出大众意象认知显著的装饰形态基因,并将其分为物质性和内涵性两类形态基因。一方面,笔者对其物质性形态基因的谱系进化进行了研究。从“通用性谱系一特色性谱系”两个层次,研究了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木构构建基因、顶棚造型基因、墙面构件基因、地面铺装基因、装饰色彩基因、构图布局基因这六大类形态基因的进化原型。另—方面,笔者还提炼出其内涵性形态基因的范式。从“风格性范式一造型性范式”两个层次,提炼了苏南传统装饰形态精巧細致的元素基因、洗练秀美的外形基因、空灵清逸的意境基因、以及含蓄内敛的氛围基因等范式。
(三)构建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的设计系统
笔者借鉴基因遗传转译理论,通过“提取特征一分解提炼基因一构建基因库一转录翻译加工基因”的进化方式,构建基于苏南传统装饰“形态特征-形态基因-形态基因库-形态转译基因”的四层进化系统(Evolutionary system)及其语义表达推理图式,并建立了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基因库及其形式化CAD模型,(如图1)为苏南明式门头与封火墙形态基因的二维CAD图形绘制。
(四)开展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的传承设计实证研究
以笔者所参加的典型设计案例开展对上述传承设计系统的实证研究,如南京南站二期商业空间、南京朝天宫文化街区、南京德基广场二期商业空间、无锡关山镇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无锡古韵轩酒店等设计案例,形成系列性装饰工程应用成果。
二、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传承设计系统的技术路线
笔者所构建的传承设计系统的总体技术路线包括“装饰形态认知一形态特征提取一形态基因分解提炼一形态基因库构建一形态基因转译一形态基因设计应用”这六个步骤(如图2)所示。
(一)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认知
基于特征匹配法与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笔者针对苏南辖区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这五处亚文化区的传统建筑装饰,借助Noldus Observer XT行为分析系统选择出大众意象认知度较高且特色较为显著的传统装饰形态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如南京的中山陵和总统府、苏州的留园、忠王府和锦绣堂等。
(二)基于类型学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特征提取
借鉴类型学方法(Typology),笔者通过主客观实验从大众意象认知度较高的苏南传统建筑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形态特征。以传统墙面装饰构件为例,分类提取出斗拱、圆光罩、木格扇、漏窗和封火墙等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特征。
(三)基于设计符号学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基因的分解提炼
基于设计符号学(Design Semiotics),利用图解分析法和AutoCAD计算机辅助装饰设计图形绘制技术,从上述形态特征中分解提炼出其物质性和内涵性的两类形态基因。—方面,从“通用性谱系一特色性谱系”层次探讨物质性形态基因的谱系进化,另—方面,从“风格性范式一造型性范式”层次提炼内涵性形态基因的范式,并采用风格意象相似度模型计算法对其物质性形态基因的谱系和内涵性形态基因的范式进行优化表达。(如图2)所示,以斗拱装饰形态为例,提炼出其层级搭接基因和外部轮廓基因,以圆光罩和木隔扇为例,分别提取了圆洞门的轮廓基因和菱花纹的木格心基因。
(四)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基因库构建
以苏南传统装饰形态基因的谱系进化与范式提炼为基础,通过AutoCAD~维图形绘制、Sketch up和3dMax的三维模型编辑、Visio和Photoshop的矢量图片处理,笔者建立基于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认知一形态特征提取一形态基因分解提炼一形态基因库构建”的形式化CAD认知模型。
(五)基于基因遗传转译理论(Genetic Translation Theory)的建筑装饰形态基因转译
借鉴基因遗传转译理论,笔者在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加工阶段加载当代装饰设计手法和基因形态要素,归纳优化设计方法及其表达体系,以实现苏南传统建筑装饰形态的基因转译。
(六)基于设计语义表达的建筑装饰形态基因的设计应用
笔者在此步骤中着重探讨装饰形态基因的设计语义表达,旨在建立苏南传统建筑装饰风格意象与形态基因设计语义间的映射关系,提炼出面向风格意象装饰形态基因的应用机制与规则,并将其运用到装饰设计实践中,最终建立传统装饰形态的传承进化设计风格表达体系。
三、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传承设计系统的实证应用
下面将以笔者主持和参加设计的南京德基广场二期第八层的建筑装修项目和江苏无锡关山镇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筑装修项目为例,对本传承设计系统展开实证应用的示例研究,旨在为塑造具有省域文脉特色的高品质建筑空间提供新的设计方法体系,推进装饰设计研究所和建筑装饰企业的传承设计实践工作,以印证本传承设计系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价值。
(一)南京德基广场二期第八层的建筑装修工程
在此工程項目壹号商铺“金陵艺苑”的立面设计中,笔者针对苏南省域内不同类型的传统装饰要素进行了传承设计,(如图3)所示为壹号商铺传承设计的构思过程。
1.选择并提取苏南传统建筑装饰中特色显著的四类典型性的装饰形态特征,包括门头、照壁、罩、漏窗和隔扇。
(1)从甘熙故居和定林寺中提炼出门头的典型性装饰要素;(2)从瞻园的传统照壁中选取其墙饰的形态特征;(3)从苏南传统隔断类构件中提取圆光罩和八卦罩的装饰要素;(4)从苏南传统门窗类构件中提炼出漏窗和格栅门的形态特征。
2.分解并提炼上述四类苏南传统建筑典型性装饰特征各自的形态基因,即门头装饰、门窗洞轮廓、砖石雕纹饰、格心纹样的形态基因,(如图3)红色区域内容所示。
3.转译提炼出的四类形态基因,并加载当代装饰设计手法和形态要素。(1)保留原有的形态基因,简化繁复的装饰形式,利用现代的替代性材料诸如青色饰面砖和水泥预制花窗,以及新型工艺诸如“方钢包柱”对其进行设计再加工。(2)比较它们与原传统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依据现场放大的空间尺度,在8m净高的两层空间内,以2.65m高的大门为参照标准,推敲各主要传统装修构件诸如门头、须弥座、简瓦檐口等与其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各自的具体尺寸加以重新调节与组合。
(二)江苏无锡关山镇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筑装修项目
以该项目建筑外立面设计为例,笔者也针对苏南省域内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装饰要素进行了传承设计。
1.从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内涵性形态基因出发,从历代画家以苏南为题材的创作绘画中寻找构图规律,在二维山峦轮廓线的构图形式中拓展出多层建筑叠加的三维化造型空间,将多处建筑空间外挑作叠层处理,在简化坡屋顶造型的基础上,延续坡屋顶转折的手法,以丰富外立面的层次感,试图引发人们产生“烟水乘湖阔,云山适越初”的联想,(如图4)所示。
2.从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物质性形态基因入手,提炼苏州留园亭台楼阁中传统的歇山式和硬山式这两类特色显著的屋顶形态特征,分别在建筑南立面的设计中表现歇山顶的形式,在建筑北立面的设计中体现硬山顶的形式。与此同时,从苏南传统建筑装饰中还分别提炼出瓦的堆砌方式、黑白灰传统色调、以及传统材质肌理这三种形态基因,并将其运用在外立面的细部装饰设设计上。
结语
伴随着当前装饰行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装饰形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现状,建立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设计系统以延续苏南地方性文脉特色的装饰文化基因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借鉴基因遗传转译理论,通过挖掘苏南地方性文脉特色的人居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的谱系与范式,构建“形态特征一形态基因一形态基因库一形态转译基因”的四层传承进化系统。为传达省域间装饰形态的差异化,体现苏南城市聚落特色,提升其人居环境的整体空间品质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