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硅谷为例谈美国创新体系对设计产业的推动作用
2018-11-27孙聪
孙聪
摘要:美国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世界领先位置,与其新经济背景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密不可分。硅谷作为美国高新技术与创新能力的代表,其产学研互动体系十分完善,能够有效地将设计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一成功的产学研模式离不开政府与企业对于创新体系的大力投入。我国设计行业可以借鉴美国创新体系模式,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以此加速设计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美国创新体系 硅谷产学研 设计产业
引言
20世纪后期开始,美国设计产业在全球化的发展当中之所以能够立于领先行列,并且国际竞争力连续位于世界第一,与其新经济背景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密不可分。以苹果、Facebook、谷歌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公司纷纷坚持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依托,为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突出貢献。另外,如IDEO设计公司也作为硅谷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在设计及创意产业方面影响着国际市场。
一、创新体系的提出
国家创新概念的最早提出与技术创新理论密切相关,早在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经济的“创新原理”,可以看作创新理论的发端。但由于早期这一理论并未得到充分认识而被学界所忽视。30年代熊彼得移民美国,并担任哈佛大学的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体系的发展,所以熊彼得的工作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并出现“新熊彼得主义”,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70年代,创新理论的研究成为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热点问题,随着80年代的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以日本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迎来了经济的持续繁荣,这让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答这一现象,并最终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弗里曼(chrisFreeman)在1987年首次提出,他通过研究日本企业生产组织、企业管理和政府激励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日本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立国的创新目标,该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内部组织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弗里曼在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教训》。文中强调了政府、企业、教育、产业等四个要素,并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机构里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能够启发、引导、改进和扩散新技术。也就是说,创新是该体系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美国学者纳尔逊在1988年发表了著作《作为演化过程的技术革命》,书中介绍了美国的国家创新制度,并认为创新是大学、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共同作用,而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能够实现技术的私有和共有的平衡。在此研究基础之上,他于1993年再次出版了《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书中对多个国家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在制度上来看是非常复杂的,并且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社会文化背景,这种情况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都有不确定性。基于此类复杂性,政府应当保证技术的多元和制度的多元,建立起一种合作机制以协调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这种协调和发展有利于科技更好地融入到工业生产当中。
二、美国国家创新系统
美国在全球化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凭借着高知识、高科技与新经济这一国家创新体系,让其设计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国家创新系统更系统和科学,通过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系统:
第一,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研发、革新和创造技术的一个过程,技术创新系统是指参与整个创新过程的机构和组织的网络,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美国企业的设计部门大部分是依托于研发部门的技术支持,尤其是高精尖技术。以微软公司为例,微软公司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研发系统,并在2015年发布了一款全息眼镜(Hololens),这款运用了混合现实技术的可穿戴设计产品为微软重返消费电子市场奠定了基础,该款设计产品体现了微软的技术创新所集聚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力量。
第二,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以科学方法获取基础科学知识。知识创新以追求新发现、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建立新学说和积累新知识作为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就利用知识生产、扩散、转移等相关网络系统构成了知识创新系统,其中Bio-X计划便是基于生物学、数学、工程学等跨学科研究为宗旨的知识创新行为,该计划不仅促成了多种尖端技术的形成,而且生成的技术进一步为企业所用,例如强生公司、赛诺菲一安万特医疗保健公司等都运用知识向技术的转移实现了企业的突破。因此,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知识传播与应用系统。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而这一系统主要依靠对于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培养具有高级知识和较高创新力的人才。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认识到知识传播和运用的重要性,它是美国最早建立大学许可办公室(OTL)的高校,该部门主要的任务是由专门的部门将专利转换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并完成技术对接。简言之,该部门并非是技术研发部门,而是专业营销专利的部门,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最新的技术,也为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之后,该模式很快成为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应用和传播的重要模式。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科技发展办公室,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哈佛大学成立了技术与商标许可办公室等,这些部门的成立使知识可以为产业所用,极大促进了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硅谷的“产学研”下的国际经验
美国之所以在新经济的浪潮下能够将设计动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离不开设计产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硅谷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的推动。硅谷的“产学研”模式成为了世界上创意设计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代表。伴随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美国设计产业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让设计行业成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支柱产业。美国不仅在老牌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包装设计上依旧保持着领先的优势位置,90年代之后,在以知识为主流依托的在高科技产品设计方面转为美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作为第三产业,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较于第二产业来说,耗能少、收益高、转化快的优势则显露无疑。通过美国的产学研的发展互动研究可以总结出美国“产学研”模式的设计产业化的有益经验:
第一,政府扶持,有效引导。政府在美国的设计产业发展当中起到了资助和引导的作用,不仅财政方面对于学校资助,另外还可以发挥引导作用。政府不参与具体的细节操作,但在政策、法规的建立上帮助产学研的运作。有证据表明,硅谷的设计产业的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大量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冷战阶段,美国为了能够和苏联进行航空航天设计的比拼,在研发设计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另外,高新技术产品一向是美国平衡外贸的重要支柱,在美国产品的出口中,43%属高新技术产品。为了进一步加快产业化的脚步,美国政府将扶持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并耗资近百亿美元来培育“新产品”市场。这种隐形的保护无疑为企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依托。
第二,高校云集,產学互动。美国以创新和科技为依托的设计产业,离不开高校的科研基础。以硅谷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发展拥有着大量的高校支持,其中包括最顶尖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圣克拉拉大学等多个顶级研究性大学。斯坦福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美国《商业周刊》就曾指出,“硅谷今天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聚集着学术精英、科技天才、无限想象力及充足资金的殿堂,其中斯坦福大学功不可灭”。研究性高校与周围的公司关系密切,推动了学生和企业的共同成长。例如,斯坦福的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自身学生的培养,它还关注到硅谷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一些工程师提供了研究生课程,方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斯坦福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和企业工程师进行课程讨论和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具体实践流程,使其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市场。硅谷的很多小型公司都是由其中高校的毕业生所创办,这也体现了设计产业发展和与高校教育的关联性十分紧密。
第三,产业聚集,集群发展。随着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小型创业公司创新能力,硅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人才并不仅限于美国,还有大量的外国优秀人才。经过最初的公司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一些学术活动和学术俱乐部的成立。例如当时一些经常参与“自制计算机俱乐部”的年轻人成立了现在顶级创新型公司——苹果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硅谷的公司较80年代有了成倍的增长,从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落。如今,硅谷的创新能力已经辐射到了周边的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不仅学习硅谷的技术,还学习如何有效管理。例如,硅谷集群内部的企业联合制便是集群化发展的有益成果,企业联合成同盟实现整体的设计创新互动,并且为彼此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作为高新设计产业的聚集地,硅谷拥有20余家世界排名前100的电子软件公司。产业聚集化发展可以使企业共享资源,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我们应当改变传统企业喜好“单打独斗”的概念,辅助企业和核心企业应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小型企业,更应当寻找合适的联合方式,使企业更具活力。
美国当今设计能够以产业化的形式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离不开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如今以高科技与设计著称的苹果公司、脸书(Facebook)、谷歌公司都聚集在美国硅谷这一创新基地。硅谷的产学研创新体制能够推动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学研合作需要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多方参与。良好的产学研创新模式,推动了美国设计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还加速了最新的创意成果的产业化,是多方面共赢的典型案例。
四、对我国设计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完善产学研机制。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在集聚区域布局上略显不足。例如,行政区域限制、基础设施投资薄弱、监管松散等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经验,根据设计产业的特点打破原有的行政分区接线,将多个区域的产业园区进行跨界整合,以更加突出集群优势。根据设计产业的轻资本、重人才的特点,在集聚区域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文化构建,为集聚在园区的设计企业提供吸引人才的基本保障,以此推荐和谐竞争的园区环境。此外,在合理规划产业聚集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机制。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层面的转化,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人才的流动。最终,形成科技人才、设计师、管理者相互支持的关系,彻底改变目前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隔缘”关系的局面。
第二,加大非政府来源的研发投入。设计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设计产业中的科技创新与进步离不开研发活动。美国高新技术设计产业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居于世界首位,这需归功于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于科学研发的经费扶持力度,随之,在高技术领域的喜人成果也证明了该项战略卓有成效。而相较于美国企业、高校和其他机构,我国非政府来源的研发经费投入比例较小,市场渠道不足使经费来源压力集中于政府。但是,政府的研发投入有自身的缺陷,如干预市场不易发挥作用,投入行业偏重于公共类产品等。过度依赖政府投入会导致企业主体地位确实,引起获利能力不足。因次,政府应当有效制订研发投入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并引导市场加大非政府来源的研发投入。
第三,提高高校创新意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目前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设计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硅谷的成功秘诀也在于斯坦福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转化实力。近年来,我国设计院校开始逐渐重视科研成果的转换,但是长时间科研与实践的分离导致了科研转换速度慢,转换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因此,高校不仅需要保持申请专利的转化路径,还需要运用企业园区的平台优势,通过园区所提供的实践平台来转换研究成果。同时,政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制体制以保护创新科研成果,切实让相关法规为高校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转换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