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创新研究

2018-11-27胡伟峰

设计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胡伟峰

摘要:通过对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核心设计课程《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的系统论述,总结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模糊前期”课程的教学经验。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对《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进行系统研究与论述,归纳其教学特色和教学效果。通过对于《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的系统论述,总结了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与评价模式,对于国内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前期”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用户研究 产品定义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模式 教学考核与评价

引言

随着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产业格局已悄然改变。设计对象从传统的物理实体产品延伸到软硬件结合体,再到服务系统等,这些转变给设计学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设计变革的机遇。社会对于创新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政府已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于此,各学科间的跨界融合与整合创新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设计学科由于其本身交叉学科的特性,使其成为整合创新的重要载体;设计思维作为创新的方法和手段浸润到诸多领域,产生了可喜的成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设计学科整合创新的特点圆。不论是从设计产业变革还是设计人才培养,设计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创新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设计教育界,国内的设计类院校也意识到了设计变革的大势所驱,纷纷在近几年进行设计教育变革的探索,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大多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本文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重点针对主干核心设计课程《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进行介绍,系统介绍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模式以及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期望能对“设计前期”的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一、教学目标

“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总学时128课时,学分6分。教学基本任务与主要目标是将学生视野扩大到用户研究、品牌认知和社会经济等领域,引导他们全方位认识和理解现有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学习和运用“模糊前期”的多种用户和市场研究方法,培养挖掘新的产品或服务机会,并学习对新产品或服务机会进行准确定义和制订设计任务书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设计依据的本质,初步熟悉团队决策模式,并且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设计习惯。

二、教学内容

《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事物属性研究”、“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事物属性研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于设计对象的系统认知,将学生按照四人_组进行分组,然后要求学生从硬件产品、数字网络化产品以及服务等设计对象中选择一个对象进行系统的“事物属性研究”,从而促使学生对于设计对象的系统认知与理解。首先,针对选定的设计对象,进行桌面调研(图书文本资料研究、网络数字信息收集等)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录像记录分析、焦点组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消费者、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管理层等主要的相关人群对于该产品或服务的关注点和不同角度的认知。然后,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字描述(100字的事物属性描述和1000字的事物属性描述)、事物属性图以及简单的视频故事的形式将“事物”进行视觉描述(如图1)。

第二部分“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用户研究”部分重点关注对于特定人群的属性研究以及需求的获取、分析与筛选。首先,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经济和技术等相关趋势的分析,从大量的人群分类中选择特定人群,选定人群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是“现有资源可以方便地接触到该人群,便于以后学生的调研开展”、“该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关注度”等,如“新生代农民工”、“地下樂队”等。然后针对选定人群,利用桌面调研(图书文本资料研究、网络数字信息收集等)和实地跟踪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录像记录分析、焦点组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从该人群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职业特征、生理心理性格特征、困局与需求等全方位地了解该人群的属性信息。然后将信息整理分类,分别从其社会、生理、心理、经济、职业等进行人群属性研究,最后以文字和“典型角色肖像图”等形式将人群的属性特点进行总结和描述(如图2)。经过此过程,对于目标人群有了系统的了解。

在前期“用户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大量的调研数据进行“典型人群”的需求总结与分析,并始终以“用户评估”和“竞品分析”两个过滤器对总结出来的需求进行层层筛选与过滤,并以“可行性、典型性、商业潜力、紧迫度、成本”等指标对于用户需求进行反复评估,最重确定关键需求,获取产品与服务开发机会缺口,最终进行产品定义。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双师制”教学与学生“团队合作”

整合创新设计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对于教师的知识广度和设计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作为主干核心课程都是由至少两名具有丰富设计实践经验的教师协同合作进行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质量。主讲教师对于课程授课内容、进度等进行整体把控,并在关键课程节点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座,助理讲授老师则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的补充讲座,两位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共同进行课程作业评审和指导。

由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往往是基于真实的设计项目或者精心设计的虚拟课题展开,因此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从而模拟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团队,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项目沟通能力。《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是将学生按照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并在“事物属性研究”和“用户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标人群的选择时,要照顾到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和研究人群的广泛性。

(二)基于“关键时间节点讲座”的理论教学

传统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大多采用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课时分配上往往会采取“前期理论讲述+后期设计实践”的形式,这种结合方式往往会带来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在做后期设计实践时前期的理论知识已经印象不深或者遗忘大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授课采用“关键时间节点讲座”的形式,将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讲座在恰当的时间节点适时地融入到设计实践过程中,从而大大提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并避免前期枯燥冗长的理论讲述过程。如在“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将“设计调研方法”在课程实践项目进行到需要进行设计调研的阶段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马上将讲座中学到理论与方法在设计调研中进行应用,从而大大提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

(三)基于学科交叉整合创新的教学思路

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属性,涉及到商业、工程、设计等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前期设计研究阶段也是融合市场研究、用户研究、竞争产品分析等研究方向和层次,因此涉及到一些诸如商业、市场、用户研究等研究方向。在该课程的授课期间也会将商学的市场研究方法、用户研究中的心理研究、社会学等以及一些数理分析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和应用,从而更加全面和系统性。除此以外,在某些环节,还需邀请校外专家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座与辅导。

以上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设计类模糊前期课程的教学上具有针对性强,凸显学科交叉和整合创新特色。首先,“双师型”教师配置和在某些关键环节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授课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体现设计学科的整合创新特点。其次,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基于真实项目开展课程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6年陈嬿老师主讲的《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课程作业成果荣登特斯拉官网,引起相关行业和众多设计类院校的高度关注(如图3)。

四、教学课程成绩考核与评定

由于专业核心课程是以学生小组的形式进行,因此如何设定学习考核机制关系到是否能激励团队和个^学习积极性。

课程成绩主要由学生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根据不同的课程调整其比例关系,往往作业成绩占据80%以上的比例。作业成绩会根据每组同学选择的项目难度进行权重计算,如果同一个课程由多个作业成绩组成,则也会根据作业的难度、复杂度以及重要性进行权重计算,从而综合得出最终的作业成绩。组员之间的合作对项目开展十分重要,但由于组员对于项目的贡献度不同、出勤率也会有差异,因此同一个小组的成员成绩通常并不完全一致,差异化的成绩会激励优秀的组员和鞭策贡献不大的组员,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绩的评定通常由承担上课任务的所有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作业报告、出勤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等共同商议评定,尽量将教师的个人喜好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降到最低。

结论

文章对主干核心设计课程《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式以及考核与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与论述。介绍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事物属性研究”、“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两个部分。“双师制”教学与学生“团队合作”、基于“关键时间节点讲座”的理论教学以及“基于学科交叉整合创新的教学思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对课程的成绩考核与评定进行讲解与研究。

《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作为工业设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对于设计开发的模糊前期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荣获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和江南大学相关的教学成果奖。通过本文的介绍期望能对国内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前期”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
基于企业需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在操作中感知 在比较中掌握
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体会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