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通过婚礼仪式完成的身份转换

2018-11-27杨子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娘

杨子樱

内容摘要:在古代中国,有不同的婚姻制度,最主要的是汉族的从夫居,即女子从娘家嫁入夫家。在从夫居婚礼仪式中,将女子迎娶到夫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把她从娘家人转换成夫家人。本文运用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对汉族从夫居婚礼仪式的三个阶段,即分隔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的各种仪式进行分析。在这三个阶段的婚礼过程中,女性借助仪式一步步从娘家脱离,合入夫家,实现身份转换,拥有了新的家庭身份和社会地位,也使新成立的家庭在族群中被认同和接纳。

关键词:婚礼仪式 新娘 身份转换 分隔礼仪 边缘礼仪 聚合礼仪

婚礼是重要的人生仪礼,标志两个生命缔结一个新的家庭,重构社会关系。婚礼仪式能够帮助新人完成身份转换,获得新的社会地位。在古代中国的从夫居婚礼仪式中,将女子迎娶到夫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把她从娘家人转换成夫家人。本文运用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对从夫居婚礼仪式进行分析。根据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将从夫居婚礼仪式过程分为分隔礼仪、边缘礼仪和聚合礼仪这三个阶段。

一.分隔礼仪

分隔礼仪的举行,显示了女性一步步从娘家脱离,为进入夫家做准备。不同地域、时代的仪式多少有些不同,论文中主要通过这几个仪式分析女子完成的身份转换。

(一)从娘家的固定成员转换成待嫁女子举行的仪式

汉族古代婚礼,大都从古代“六礼”演变而来。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这五种仪式一步步帮助女性从娘家的固定成员转换为待嫁女子。

纳采是指求亲的人家请使者去女方家里纳雁为礼,表示他们家有缔结婚姻的意图,然后请女方家里作出决定。女方家里要是接受了使者送的纳采礼,就说明愿意缔结婚姻,那么接着就是问名了。问名就是由提亲的男方主人准备好红贴,请使者拿着到女方家里,并询问待嫁少女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进行占卜。纳吉就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复杂了,男方在祖庙占卜得到好的结果,就请之前的媒人到女方家里,告诉女方家里占卜的结果,如果女方不推辞,那么这两家的议婚就有了结果。纳吉之后,接着就是纳征了,纳征就是纳聘礼,先纳聘礼后成婚。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纳征都是两家能否缔结婚姻的关键,这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男方家里对女方娘家的补偿。经过纳征之后,这两家就正式确立了姻亲关系。之后男方家准备好婚姻吉日书,并且准备好礼物告诉女家,女家受礼,就可以确定结婚日期。到这里,两家就正式定亲。通过以上这些仪式,女性一步步从娘家的固定成员转换成待嫁的女子,开始为进入婆家做准备。

(二)迎亲当天在娘家举行的仪式

1.着装打扮仪式:(1)开面,是用绞合在一起的线绞去待嫁女子脸上汗毛,修剪眉毛和头发的仪式,在举行了开脸仪式以后,这就意味着女子做姑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准备嫁人。(2)上头,是古代女子在嫁人之前为改变自己的发型而进行的仪式。上头使发型发生了改变,这也成为区分已婚和未婚女子的重要标志。(3)换服,上头之后,新娘都会换上大红色的衣服。古人认为,鬼怪等不洁之物忌惮红色,穿红色的衣物可以使不洁之物远离新人,达到驱邪避灾的目的。(4)换鞋,新娘在离开娘家时会换上新鞋。换鞋是因为新娘不能够把娘家的福气、喜气、财气带走。

2.吃面:新娘在从娘家离开之前要吃一碗面,面有长长久久的象征意义。吃面的时候,面要吃一半,留一半,表示把一半的福气带到婆家,希望婚后的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一半的福气留在娘家,来报答娘家的养育之恩。

3.辞亲:新娘在离开娘家之前,和亲人好友告别的仪式。新娘会对父母行跪拜大礼,对父母的抚养、培育之恩表示感谢。同时家中有哥嫂弟妹的话,会拜托他们照顾父母。新娘也会和朋友告别,体现了新娘十分珍惜友谊。新娘辞亲仪式的举行,就表示女性即将彻底离开娘家。

4.盖红:鼓乐催程,到了新娘出门上轿的时间,全福女性用顶红盖头蒙住新娘的头面,然后搀扶其上轿。盖红仪式是古代抢婚遗俗,最初的意图是怕新娘认路跑回娘家,后来主要是用来避免送亲的族中亲友与围观的街坊邻居中有属相相克之人,冲犯了自身毫無保护能力的新人。

二.边缘礼仪

边缘礼仪是指新娘在离开娘家以后,进夫家门之前,在迎娶的路上所举行的仪式。

(一)上轿

新娘上轿时禁忌踏足土地。不踏土地的理由有多种,有人认为是怕新娘沾走了娘家的灰土,带走了娘家的福气;还有人说是为了避邪求吉。上轿不踏地的方法有多种。有的是把轿子退到房门口,由新娘的父兄或背或抱送进花轿;有的则让新娘在红缎绣鞋的外边再套上父兄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后再把外面的大鞋脱掉,不沾走娘家的泥土;也有的是在地上铺上红毡子或草席子。

新娘上轿以后,彻底的离开了家乡的土地。此时新娘完全告别少女的社会角色,开始处于“边缘人”的过渡身份。作为“边缘人”的女性对于娘家来说只是已经出嫁的女儿,已经完全脱离了家族,其安全自然不受娘家神灵的保护。但由于她还没有踏入男方神灵的领地,对于夫家来说她也是个陌生人,因而她也不会受到夫家神灵的保佑。这个阶段在民俗观念中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之中,新娘是最容易受到鬼怪的侵扰,同时因为她是游离于任何神灵统辖范围外的“边缘人”,所以也会对其他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禁忌仪式,帮助新娘规避风险,也帮助其他人远离新娘身上潜在的危险。

(二)迎娶路上禁忌仪式

1.压红:迎娶路上新娘路过的厕所、井、磨、碾子都要用红纸或红布压盖,不让新人看见。这是一种避邪的禁忌仪式,防止这些地方出入的杂人中的灾星对新人的冲撞,实际上也是对没有神灵保护的“边缘人”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2.燃放爆竹:古代结婚,新娘在离开娘家的时候,还有在去婆家的路上,以及到了夫家下花轿,都需要燃放爆竹,因为爆竹在中国民俗观念中一直是驱邪避灾的象征物,燃放爆竹可以炸散尾随娶亲队伍的妖魔鬼怪,保护新人的安全,同时也起到对新娘这一陌生来者的净化作用。

3.“撞亲”:迎娶当天,新娘乘坐的花轿如果和其他的花轿在路上撞见,称为“撞亲”。这时两家的花轿必须都停下来,互相交换手帕,表示互不干扰。

(三)下轿

新娘下轿,必须由新郎抱入洞房。新娘不能以足着地,一来显示新人身份的尊贵,但更主要的表现为一种禁忌仪式,对于土地意识极为浓厚的农耕民族来说土地是万物之本,新娘是外来的陌生人,又处于两种身份的过渡阶段,是带有危险的“边缘人”,因而不能让其玷污神圣的土地。

从上轿离家到下轿进入男方家里,新娘作为“边缘人”的潜在的风险经过各种各样趋吉避凶的仪式得以化解,此时新娘才可以被当作正常人对待。告别了“边缘人”的角色,女性还不能立即确立新的社会身份,而是需要经过一些仪式的认证才能最终确立新的身份。

三.聚合礼仪

聚合礼仪是指新娘进入夫家门以后所举行的仪式,新娘需要通过这些仪式来逐渐合入夫家,帮助她完成身份转换。

(一)新娘正式合入夫家的仪式

1.拜堂:在新娘下了花轿跨过火盆进了男方家的门,并举行了坐床仪式后,就要进行拜堂。一般来说,拜堂首先要拜天地,然后到男方祖庙拜祖先牌位,再拜高堂,最后进行夫妻对拜。拜天地和祖先体现了新人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与爱戴,最后的夫妻对拜就代表了婚后夫妻要相敬如宾,互相扶持,荣辱一体。拜过堂的新娘得到先辈神灵和家族长辈的认可,这是其新家族份确立的第一步,从此她将受到新的家族新的神灵的保护和长辈的庇佑,而不再是游离于一切以外的“边缘人”了。同时,新娘拜过堂以后,她作为已婚妇女的身份得到最初的认可。

2.宴宾:在拜完堂以后,男方家里便会举行婚宴款待亲朋好友。在宴宾时,新娘、新郎会逐一给客人敬酒,同时也会认亲戚,这也是男方家庭对于新娘的认可和接受,也是新娘与男方家庭的一种关系的构建。

3.闹洞房:闹洞房时长辈并不回避,年轻宾朋更是想尽办法戏谑新人,甚至动手动脚搞一些恶作剧。夫家长辈也认为越闹越红火,越闹越平安。

4.合卺及洞房:合卺指新婚夫妻在新房里共饮交杯酒,意味着夫妻二人永结同心。在喝了交杯酒以后,刚刚结为夫妻的两人便可以洞房,为家族传宗接代。当日婚礼的整个过程也就此完毕,女性在婚礼仪式中也就基本完成了由少女到少妇,娘家人到夫家人身份的转换。

(二)合入夫家后举行的仪式

以下一系列仪式,是女子在夫家身份基本确定之后,更高层次上,在祠堂、祖坟与夫家家族关系彻底认同的仪式。

1.拜家祠:婚礼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要拜见公婆并且拜家祠。拜了家祠之后,意味着新娘已经正式和公婆生活在一起了,这时嫁过来的女性才会真正成为婆家的“妇”,才能完成儿媳妇身份的彻底转换。

2.拜祖坟:在刚结婚后,新娘需要在夫家人的陪同下拜祖坟,让祖先知道家族新添了人口,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

3.回门:结婚三天以后,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回娘家探亲,这时新郎需要改口,新娘的父母也要设宴招待他们,这也意味着女性的身份从娘家人变为娘家的客人。回门不仅是对两家姻亲关系的再次确认,也是娘家对自己女儿成为别人家的媳妇身份的认同,为婚礼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把回门仪式安排在娘家,是新妇作为新建家庭成员与原生家庭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延续。

婚礼仪式,作为人生仪礼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都被重视。举行婚礼仪式有三个重要的意义。第一,帮助新人获得新的身份。婚礼仪式的举行使新人的身份一步步得到确认,也帮助新人得到双方家庭的认可。第二,婚礼仪式的举行能够公开新的社会身份。婚礼仪式中的经历者认为,缔结婚姻和家庭以及重新構建亲属社会关系,必须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因为在举行了婚礼仪式以后,新人的婚姻关系就神圣化、公开化了,同时新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和两个家族之间的姻亲网络关系也比较稳固。第三,重建社会关系网络。婚礼仪式的举行过程不仅是新人家庭身份及社会身份转换的过程,也是他们两个家庭重新确立亲属关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岳永逸.范·根纳普及其《通过礼仪》[J].民俗研究,2008,(01):5-9.

[5]张慧芳.婚礼仪式研究的理论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259-261.

[6]桂丽.布里亚特婚礼仪式及社会角色的转换研究——以锡尼河镇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7]梁宏信.范·热内普“过渡仪式”理论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04):98-101.

[8]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J].民间文化论坛,1985,(04):45-50.

[9]王舫.浅析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5):90-94.

[10]焦杰.从《仪礼·士昏礼》看先秦社会婚姻观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05):41-48.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新娘
猫新娘
芒街新娘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围头新娘回故里共度浪漫约会
新娘与父亲
新娘课堂:巧选中式结婚礼服
时尚嫁衣,新娘们过来看
新娘,你很帅
扮新娘
幸福的“围头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