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心理 关注成长
2018-11-27曾铮曾毅
曾铮 曾毅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成长需求,使思政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心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多样,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探微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实现思政教育的全员适应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全员适应
一、全员适应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问题困境
1. 学生心理状态多样化,思政教育缺乏有效剖析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学生自我意识的全面爆发也使得他们产生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情感,思政教育能否有效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成为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难题。教师通常会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状态。例如当前大学生因为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生活问题而出现焦虑情绪,心理状态出现波动,但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却并未能给予学生有效指导,教学针对性不强影响到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思政教育未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2. 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思政教育缺少时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指导学生的行为,例如当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电脑或手机游戏,部分学生不惜逃课、熬夜玩游戏,甚至有些学生因此退学、误入歧途。思政教育工作者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展开深度剖析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缺乏理想与追求,通过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时扭转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重新步入正轨,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全员适应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改进路径
1. 剖析心理,把握学生需求
大学生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趋于稳定,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前必须要深入探究学生心理,特别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发掘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总体目标及实施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2. 解读心理,关注全员适应
不同大學生的成长需求和人生目标均存在明显差异,而思政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深度解读,不仅要开展课堂教学,更要走入学生生活,基于全员适应需求改进心理教育和引导方式,发挥思政教育的心理调整作用。
3. 疏导心理,推动学生成长
大学生处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发展变化关键期,思政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人生目标。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要及时进行疏导,确保学生能够保持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与学习问题。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全员适应心理契合分析
1. 思政教育要适应全体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学生心理疏导及人格塑造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并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而学生心理需求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保持高度契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思政教育适应学生心理需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2. 思政教育要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发展
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有效影响所有学生,推动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即达到全员适应的教育目标。大学思政教育的开展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为了改善学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全体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将为思政教育发展改革效果的落实提供强劲动力,促使思政教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会更加有效地解决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2):111-112.
[2]彭锦霞.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13):246-247.
作者信息:曾铮(1989— ),女,广西河池人,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曾毅(1988— ),女,广西河池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