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教学中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认知及实践

2018-11-27姚艳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性艺术性网络文学

内容摘要:“网络文学”作为一门伴随互联网诞生而崛起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技术性关系把握一直是教学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既要注意凸显两者的互渗胶着,亦须警惕网络文学技术“霸权”至上,以及正确引导网络文学“两性”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 教学 艺术性 技术性 认知与实践

在网络文学学科研究中,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人文性、审美性)与技术性(工具性,传媒性)一直是文学批评家致力于探讨的学术话题,也是学科教学中需要重点厘清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如何寻求网络文学“两性”关系的平衡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实施?本文尝试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

一.认同网络文学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合谋”

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概念与关系是网络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网络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注意联系网络文学的学科特性与创作实践进行认知与理解。

众所周知,自1994年中国大陆以“.cn”域名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文学繁荣至今。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首席专家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超乎想象的快速崛起,覆盖的是网络文化空间,改变的却是整个文坛格局和中国文学生态。[1]截止2017年12月,中国互联网市场整体发展情况的最权威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宣称,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人。其中不乏“网上冲浪”的文学追梦者。互联网成为文学青年圆梦的新空间也带来了文学的“广场狂欢”与袪魅。可见,网络文学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与生俱来。早期知名网络写手、出版商李寻欢(路金波)甚至说“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2]

网络文学概念众说纷纭,但学界对网络文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两大特质是达成共识的。百度定义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学”,突出其“网络载体”,即技术性、市场化特征及“文学作品”艺术性特征。而技术性落脚点终归是文学性。[3]欧阳友权的定义是: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现代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文学形态。[4]同样肯定“电脑上创作”的技术性及“人机互动”、“网民间互动”新特点。文学性是中心词,技术充当媒介载体。

从以上概念辨析可以明确网络文学既要求具备传统文学的作为文学的审美性、人文性等本体性特征,同时又具备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高科技的技术性特质。从学科定义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引导学生深入地认知并理解网络文学的“两性”特征,同时认识到是互联网技术规约了新兴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创作、欣赏、批评等各个实践环节中网络文学的新特性。

网络文学是文学与互联网联姻的新事物,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合谋”,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厚此薄彼。但由于网络文学创作门槛过低,“三无”网民的责任意识消解、及以“解构”、“深度模式削平”为特征的后现代文化思想影响,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出现失衡现象,需要足够警惕。

二.警惕网络文学的“技术霸权”对文学的侵占

警惕网络文学的技术“霸权性”与文学“边缘化”,它应该不是一句空话。在理论上要梳理网络技术依赖性导致的错误倾向,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在实践上要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批评。

网络文学走过的短短20几年历程中,产生了若干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视频、多媒体文学作品,也造就无数网络写手凭借海量点击量、文学产业化运作等成为互联网经济下的阳光富豪。如2007年首次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辛夷坞都市言情《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引发网络高关注度。在过去七年间多次再版总印数达300万册。2013年被赵薇拍成电影后开启电影青春怀旧潮,如《左耳》、《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但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与技术“双赢”毕竟是少数,技术话语的“霸权性”,网络文学质量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字媒介对文学审美性消解造成文学的去艺术化倾向加剧。

这就是备受学者诟病的网络文学“技术依赖症”。对技术的追求必然导致速度崇拜、科技崇拜,快餐文化盛行。网络文学尽管数量惊人,文学网站日投稿量数以百万计,库存量数字惊人,动辄上百万字的超长篇作品比比皆是。但是依据艺术审美标准判断,很多不能算作文学或文学性欠缺。尤其速度崇拜导致网络文学无深度,难成经典。甚至粗制滥造,复制粘贴,错别字连篇。出于追求速度、网民“催更”压力及市场化考量,跟风创作盛行。如慕容雪村2003年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畅销后,网上就有“成都,今夜激情澎湃”等仿作。技术至上商业至上必然导致文学人文性低下乃至缺失。

网络文学的非艺术化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首先,不是以质取胜,而是以数量论英雄。利用互联网技术复制粘贴跟风创作居多。其次,内容低俗庸俗,思想空泛,道德沉沦。再次,从文学形式上看,结构混乱,语言聊天化,缺乏必要提炼。甚至一些另类语言影响到正常交流与理解,如火星文,字母缩写、数字符号、表情包、曲解式网絡用语等。还有就是很多写手不懂文艺创作规律或技巧。陷入艺术生活化混同,随意性很强,文学性减弱、审美性全无。最后,计算机技术软件创作使得文学创作彻底技术化。这种依附计算机模板的自动创作,逻辑生硬,荒诞无厘头,徒有文学形式却没有文学内涵,且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猎户星免费在线写诗软件”就能让诗歌在网上批量生产。输入几个关键词60秒即可生成一首现代诗歌、造就一个所谓“国家级”诗人。如顾城《假如钟声响了》的计算机软件版:假如钟声响了/就请用钻石/把我安葬/我将在香格里拉/编织一对/鬼斧神工的法杖/在我眷恋的红树林上空/继续写诗//。原诗中的羽毛、冥夜、翅膀、祖国、飞翔被钻石、香格里拉、法杖、红树林、写诗替代。原诗的乡愁寓意、诗歌的现代传统等被完全被颠覆、篡改。原诗中人的艺术思维借助意象群的有机联系得以完整呈现,却被机器割裂得七零八落不可理喻。该软件也成为“人机交互”极端例子。虽然我们不可否认自动写作的长处,但依靠数字技术过度消费文学经典,需引起足够警惕。

文学是人学,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艺术样式。网络文学不能够没有文学只有网络或只有“技术文学”没有“人文文学”。[5]该如何建构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平衡,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提高网民、网络写手的人文素养。

三.建构健康的网络空间,引导网络文学“两性”和谐发展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人们应以积极心态迎接数字媒介的挑战,寻找文学新出路。

首先要树立多样化的综合性的文学生态观。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必然产物。与信息媒介技术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高科技赋予了文学新特性,但仍要服从文学的创作规律,否则文学会被科技异化、扭曲,而成为仅仅是欲望宣泄的工具,从而大大降低文学水准。其次要认识到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特性。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民间文学”,它必然具备通俗文学的特性,即满足人们的感性现代性要求。以游戏消遣、感官刺激、欲望满足为主要目的,而非传统文学强调的文学教化、审美、“载道经国”的功能。即时性、互动性、游戏性的网络文学创作,对其艺术性要求不能太高,但也不能缺失。最后要提高网络写手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例如恶搞视频《“挪动”老总如厕记》利用影视技术戏仿手段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视频把移动公司的收费条款——双向收费、漫游费、彩铃费、宽带流量费等一一挪用到厕所收费中来。恶搞的目的是“挪动”老总被戏弄,发疯,引人发笑的同时发人深省。这样既有技术性运用又能展现文学讽喻现实的目的,取得了e媒体技术性与文学艺术性双向和谐,这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当然大量的网络创作更多的是图一时一己之快感,在“两性”处理上有失衡现象,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警惕与正确引导。

注 释

[1][5]欧阳友权:哪里才是网络文学研究的“阿里阿德涅彩线”[J].见禹建湘《网络文学关键词100》总序[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P1、P2.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7%BB%9C%E6%96%87%E5%AD%A6/152347?fr=aladdin.

[2][4]歐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24,P4.

注:本文为吉首大学素质教育重点课程“网络文学欣赏与批评”(编号20117)及吉首大学教务处新开课程“网络文学研究”(编号20186)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姚艳玉,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技术性艺术性网络文学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关于吹牛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边柱制栓锁技术性破坏痕迹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