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作室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2018-11-27徐冉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用人单位和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职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更迫切需要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在本文中,笔者以“工作室制度”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浅谈了在高职教育中实行“工作室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作室制度;高职教育;必要性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技能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每年都为社会上的不同岗位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和劳动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出现了新变化,高职教育也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面对新挑战和新情况,高职教育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利用时代产物,转被动为主动,从而重新焕发自身的活力。
一、高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想脱离
虽然近些年来,高职教育一直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但取得的效果甚微。无论是在推行的广度上还是改革的深度上都差强人意,有待提高。比如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经过企业调研,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严重脱节,体现专业发展形势的内容难以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专业发展与职业特点,将课本上的知识与职业领域内的项目相结合。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训性。
(二)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然而在人才输出的规格上,存在着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难以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学校对学生的目标定位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不能完全对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实践的机会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理论层面的学习,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技能。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专业工作无从下手,甚至存在跳槽或转岗的现象,很难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和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结构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都是以“学院派”为主力军。这些“学院派”的老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越的专业背景,对于自己的专业可以“侃侃而谈”,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流派准确全面地进行专业论述,完全能够承担本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然而大部分任课教师对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了解不多,缺乏经验,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职教育立足于市场需求,应体现出一定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教师应该从职业岗位的角度上,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竞争性。
二、“工作室制度”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工作室制度”,起源于包豪斯学院,这一教学模式在提出之时就是将技术与学科进行相统一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通过“作坊”来完成教学工作。“工作室制度”教学中较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性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做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根据上述对“工作室制度”的介绍,我们发现其存在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教育的弊端。下面笔者将从三个角度论述“工作室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工作室制度”针对专业教学内容,考虑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分类,学生在适当的教学周期内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它不需要照搬模式化的授课大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往往是灵活地,甚至跳跃的,有怎样的工作项目就可采用相应的学习计划,这彻底整合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课程时间比例,根据应用项目决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
(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工作室制度”有一个显著的教学特点,就是不依循先基础后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依托设计比赛以及公司的设计项目教学中,学生在工作具体的制作流程中,要真正实现他们的设计思想,自然会遇到与基础相关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为解决这些问题去请教老师,或查询资料,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实用的。同时工作室在承担项目任务时,该项目往往通过工作室成员彼此探讨确定设计方案,并探讨敲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分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工作室以“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主要提供各类设计竞赛、设计工作项目(包括虚拟工作项目)及教师科研工作,对学生开展相关课题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激发了学生的眼界。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锻炼了主动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丰富了师资队伍,改善了教学效果
高校下的“工作室”,成为了一种开放的、具备企业公司基本特征的、在硬件设备和环境更为符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一个场所。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为了促进工作室的良性运转,师资队伍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来自企业、岗位上的优质人才,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升级与活力。高校教师为学生介绍理论层面的知识,企业教师为学生引进工作案例和项目。“工作室制度”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学生可以充分地吸收消化专业知识,为日后的实习、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飞湖,薛珊.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2]方志鑫,蔡莉白.工作室制度—创造性人才的摇篮[J].教改创新,2012.
[3]徐璐.关于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设立工作室必要性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
作者简介:
徐冉(1988年—),女,满族,河北承德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专业:学前教育学。
课题项目: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度教学模式探讨——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7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