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恋》改革初潮下的荧幕恋歌
2018-11-27君懿
君懿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为“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由此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庐山恋》,一度引发国人观影热潮,而且连连斩获多项大奖。一部《庐山恋》,叩响了“文革”劫波后,中国人对爱与美的时尚追求。
1976年底,尽管“四人帮”已被粉碎,但当时的荧幕主流依旧唱着“八个样板戏”,拍摄的影片也大多聚焦革命英雄题材,以及歌颂工农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等主旋律作品。进入1977年,作家刘心武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中国的文艺界开始迈入“伤痕文学”创作时代。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一批反省“文革”、反思人性的优秀作品纷纷涌现。
十一屆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歌颂爱情、追求时髦、展现个性,开始激荡于每一个青年人的内心。1979年夏,青年作家毕必成创作了剧本《庐山恋》,燃起了时代热潮。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侨居美国的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周筠,回到祖国庐山游览观光,与中共高干的儿子耿华巧遇,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恋爱过程跌宕起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女主人公周筠的“国民党父亲”“海外归来”等背景,在当时是十分敏感的,而且她还与老革命的后代热恋,更是惊世骇俗之举。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黄祖模看过剧本后,欣然赞许,决意巧借庐山十二处优美风景,由情带景,由景传情,拍摄这部风景抒情故事片。饰演影片主人公的张瑜和郭凯敏,正值青春韶华,情窦未开,却在荧幕上开始了自己的初恋。女主人公张瑜从未出国,却要扮演归国华侨,在当时而言,确属难事。为了“秀”出洋气,张瑜反复观摩外国影片,苦练演技。
历经千番锤炼,电影《庐山恋》于1980年正式登上荧幕,很快就一炮成名。霎时间,万人空巷,引发观影热潮。影片中,风光旖旎的庐山美景,质朴纯真的男女恋情,羞涩一啄的拂面之吻,给观众以清新优雅之感。82分钟的影片,主人公连换了43套衣服,色彩斑斓的各式服装,与当时人们的蓝、灰色调服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无数中国人开了眼界。据说,影片播出后,上海街头不少青年男女拿着衣料和《大众电影》杂志,跑到裁缝店里,让师傅照着《庐山恋》剧照中的款式制作衣服。影片中,张瑜使用的快速成像相机,成为青年人时髦的标配。那时,国内市场尚没有这种相机,不少人便托亲戚、朋友从香港、日本等地代购。《庐山恋》的上映,还引发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影星流”和“追星潮”,张瑜和郭凯敏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
作为“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庐山恋》获得了当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女主角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双奖影后,她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的1260万张选票的纪录,至今无人企及。《庐山恋》问世后,在庐山牯岭镇一个小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已然成为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截至1999年,影院已累计放映了6300余场,因而荣获世界吉尼斯奖项。
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没有网络的年代,观看电影成为中国人最大的娱乐。1979年,中国大陆电影的观影人数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000万次的观众走进影院,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庐山恋》成为改革开放初潮下的时代缩影,从那时候开始,人们才发现生活是有色彩的,美好是可以追求的。就像在黑暗的压抑中,一扇窗户突然被人打开,给人以无限的心旷神怡之感。身处躁动时代的青年人,谁不渴望心中的那曲恋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