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历史常识错误
2018-11-27
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8年17期
大人
现在,不管是哪个年代的古装戏,都把当官的人称为“大人”,还在“大人”前面加上姓,比如刘大人、魏大人等。其实,唐宋以前的“大人”,在史书中多用于指称父母、叔伯等长辈。唐朝时也有一些用“大人”来称呼官员的情况,但都比较特殊。宋朝以后才逐渐称官员为“大人”。
击鼓鸣冤
影视剧中,百姓在衙门前击鼓鸣冤的情节时常出现,这也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历史错误。在衙门前击鼓最早并不是鸣冤的意思,而是意味着官吏下班,鼓声就是官吏的下班铃声。到了明清时期,在衙门前击鼓才作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写诉状的百姓鸣冤使用,你记住了吗?
夜市
不少影视剧在唐朝就出现了夜市。夜市一般认为起源于北宋东京,在两宋时期,夜市发展壮大,夜市里有娱乐场所,有餐饮服务……夜市中的商品琳琅满目,而在唐朝只有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们赏灯,称为“放夜”。
哥哥
用“哥哥”来称呼兄长是在唐朝以后,在唐朝之前“哥”是“歌”的意思,因此描述唐朝以前故事的影视剧不应该出现称呼兄长为“哥哥”的情形,是用“兄”称呼哥哥,比如称大哥为“长兄”。
爹娘
古装剧中人们都称自己的父母为“爹娘”。事实上未必如此,对父母的称呼各朝都有差别,比如南北朝隋唐时期,人们称父亲为“耶耶”,称母亲为“阿娘”。
公公
影视剧把太监称为“公公”,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公公是对年纪较长并且地位较高的人的尊称,就如我们现在称年纪较大的男性为“老公公”一样。只不过地位往往和年纪有一定关系,地位高的太监往往年纪都比较大。
(文、图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