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途径研究
2018-11-27罗志祥
罗志祥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心理健康是一种以个人素质为基础的,在各种学习、生活与实践中所保持的一种个人良好心理状态。其包含着正常的认知活动、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者在各种环境中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复杂环境中从容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心理失衡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已成为体育新课改实施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及各种相关的活动,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含的身心健康知识,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动态过程。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基地,体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更应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带头作用,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然后引导学生向学习与社会生活等领域成功迁移,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对学生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和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媒体所曝光的部分学生违法案件令人深思,原因之一就有个别学生因心理失衡问题所致,一念之差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结果断送了美好的青春年华,给学校、家庭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痛。为此,体育学科应与思政等其他学科一样,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发挥育人功效,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教化与磨砺,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用智慧、用毅力去成功化解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用快乐、阳光的心绪去面对现实生活。
1.2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以往的体育教学,部分体育教师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以体育技能的掌握为重点,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其中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方面也较为欠缺。众所周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为学生踏入社会、施展个人才华、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物质支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曾写道:“才胜德谓之小人”,意思相当于“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之论。事实已证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要比不健康的身体更为可怕。因此,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学生健康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正常成长与成才的核心素养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进程中,通过走跑跳投或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不仅推动了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而且在心智功能、意志力等方面也发挥出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1.3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家长精心的呵护,导致了他们独立性的缺失。因为缺少独立与历练,当他们离开家庭环境,对外部环境很不适应,当面对新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忙中出错。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身心健康问题,因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健康的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身体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意志品质的磨砺、与他人合作意识的提升等,这些社会功能往往是部分文化课所不具备的。为此,一方面要发挥出体育学科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要带着上述的目标去施加体育教学影响,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2 对学生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措施
2.1 与日常体育教学相结合
体育运动有体育规则来激励与约束学生,既能起到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合作的目的,也能约束学生守规则、服从指挥。例如,许多运动项目都是在室外运动场进行,学生所参与的体育运动环境通常是冬季北风劲吹、夏季烈日曝晒,这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与坚强的意志品质无疑是最好的实施途径。其次,部分体育教学内容在练习环节也多采用体育竞赛的方式进行,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与顽强拼搏精神。期间,在体育教师巡视与监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竞赛规则,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将要承担“违规”的后果;在最后的教学评价环节中,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合理性评价,鼓励先进,暗示个别学生要理性和平、端正学习态度,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公平对待竞争,并理解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通过系统地实施、科学合理地引导,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时,个别学生如果心理有问题与想法,如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个别同学的体育行为不满意、对当今社会每个热点问题持有偏见或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等,就会向体育教师倾诉、咨询或探讨,这样,就有利于体育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进行心理矫正或心理疏通,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心理问题因日久积压对个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走访发现,部分体育教师为了维护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无形之中就疏远了师生间的情感,学生对教师只能是敬而远之,甚至在课堂上采取应付的态度坚持到下课。这样一方面师生之间无法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不利于体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心里所想与所感,无法了解学生的体育心理活动轨迹,无法系统地实施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和谐融洽地相处,有利于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加强心理专项训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经受失败、挫折、磨难等多重考验,以此提高他们心理抗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结果有输有赢,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比赛心态,合理归因,树立“尊重对手、服从裁判;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然后找到差距,逐步提高个人技战术,力争在下一次战胜对手,获得较好的成绩。期间,可以通过情境训练等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工作,如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如何稳定发挥等,学生见多了、经历过多了,就会见多识广,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认真对待,心理落差过大也会坦然面对,因为心态端正。另一方面,日常的体育教学应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温克尔曾指出,如果体育锻炼者不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那么在活动后的心理状态可能感觉不良。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为使参与者更易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体育工作者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体会到运动快感,进而激发出稳定而持续的体育兴趣,逐步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然后将个人健康的体育心理品质成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促进个人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2.4 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坚持人本化的管理,营造宽容、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积极自主地投身于学练,师生均处于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此,首先要结合教材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体育学科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可多选用学生喜欢的体育游戏,以辅助体育教学。体育游戏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不仅放松了情绪,减少了心理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其次,要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流露,则是他们体育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细心的体育教师很容易发现存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疏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5 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的变化会随着运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此,应经常教育与引导学生要维护公平正义、学会团结合作。特别是对那些运动基础差、体质偏弱及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正面鼓励,使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逐步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首先体育教师要甄选学生爱好的教学内容,难易度接近他们的最近新发展区,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其次,要事先布置好场地,合理选用器材,落实体育安全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心理无压抑的运动环境中自由锻炼、快乐成长;再次,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不仅体育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而且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他们身体力行之中既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心智功能的发展,又培养了他们果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文明地学习与生活,其已成为有效抵制精神污染、防止和矫正不良心理行为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