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预设、生成与评价的一体化研究

2018-11-27陈小侠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2期
关键词:预设课程标准目标

陈小侠

(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安徽 蚌埠 233000 )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被逐一运用,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很多研究者致力于“预设”“生成”的研究,如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弹性预设、动态生成等,都强调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精心设计、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以及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的多变而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而体育新课程标准同样强调评价的重要作用,要求多元评价存在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而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预设、生成、评价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本文对预设、生成与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1 体育教学中关于预设、生成、评价存在的问题——预设、生成、评价的脱节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预设、生成、评价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要高度负责处理好预设、生成、评价的关系,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中,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是没有活力的,没有评价是缺少动力的。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实践教学中,却经常出现“三没有”,纵使有,也出现彼此之间的脱节。

1.1 预设不充分,生成受限制,评价单一化

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一线体育教师“秉承”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错误地把一切顺从学生看作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前不做精心、充分的预设,课上一味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放羊式”的教学。而这种无预设的课堂必然使生成受到限制,同时伴随单一的评价,学生的生成必然是玩得开心却学习不到该学的体育技能,对学生的评价必然是哪些学生表现好、哪些表现不好。

1.2 预设实施程序化,生成结果被忽略,评价效果达不到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制定教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间等都精准地预设在教案中,强调严格按照教案上课。这种程序化的预设利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但是缺少对学生情感与参与性的照顾,造成单一的生成效果。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失去再创造、发挥的空间,影响学生的发展。

2 体育课堂教学中预设、生成、评价的共同之处

预设、生成、评价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原则。

2.1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体育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其三者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生为本体现在预设上: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学生的兴趣等进行精心的预设,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目标的细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激励。体现在生成上: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勇于不同尝试、允许出现不同结果。在评价上表现为:多样的语言及肢体动作等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

2.2 目标明确

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度清醒的状态,在预设中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有目的地进行预设,做到每一节课的预设都要有明确清楚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所做的每一项活动安排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而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向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向进行精心的引导,当学生的生成有悖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与纠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想要达到的结果进行有意义的评价。

3 体育课堂教学中预设、生成、评价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存在、相互联系的。预设、生成、评价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3个重要部分,其三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关系。

3.1 从微观角度看——包含

预设存在于体育教学前,是对所有体育教学行为有目的的计划性安排,包括对生成、评价进行计划“预演”。从这个角度看,生成、评价存在于预设中。在课前进行预设,必须对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预设,尽量避免不可控的因素出现。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时机、评价言语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生成中必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必要的评价,即预设中有生成、有评价;生成中有评价,生成是预设的体现;评价是生成的保障,是预设的依据。

3.2 从整体观角度看——预设—生成—评价的一体化讨论

教育界的许多学者将教学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实施—评价。而分析、设计就是预设,实施就是教学过程,即生成。分析—设计是课堂实施的前提,因此可以理解为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评价是对预设—生成的效果进行总结,为学生的学习调整提供依据,同时也调控着再预设—生成。因此,预设—生成—评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预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遍性,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必然导致生成的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呈现,调整,再次预设。因此,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反复调整也体现了预设—生成—评价的反复性,预设—生成—评价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

4 体育教学中实现预设—生成—评价一体化的促进策略

4.1 抓住课堂教学的基础——预设

4.1.1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体现。教学目标的制订受到学科、学生等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体育课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设定适宜的目标。首先,从体育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考虑,制订目标。其次,根据教材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分层目标。

4.1.2 弹性预设教学过程与评价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展示,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导致课堂上的多样生成。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生成预设与评价,清楚地了解某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做好应对准备。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预判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不同的评价。

4.1.3 留足生成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允许其多样生成。在进行备课时,就要给生成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与学习过程,既是新课程标准的完好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2 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4.2.1 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生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体育课堂上要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认真思考,适当回应。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是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4.2.2 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促进生成身体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动作的重、难点为切入点进行动作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已有的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差异,其对动作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是不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敢于让不同的学生尝试动作,注意不同学生在尝试动作中的生成。

4.2.3 把握随机,促进生成体育课堂教学是“活”的,任何一名教师课前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预设,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意外”生成是也是教学探讨的关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意外”生成,顺应思路,改变思维,发挥“意外”的价值。根据教学与学生情况,做到合理放大与缩小生成。

4.3 完善课堂教学的保障——评价

4.3.1 预设评价、评价生成、评价预设在课前预设,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对自己的评价语言进行合理、充分的预设,避免教学中单一的“你真棒”“做得很好”等过多苍白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不同生成,要区别对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评价,体现评价的价值。课后要对自己的一节课的设计及实施情况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即课后反思。

4.3.2 多元评价、褒贬评价多元评价是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到多样的评价。在教学中不只要关注积极的评价,同时针对课堂与学生的特点使用“批评”的消极评价,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 结 语

预设—生成—评价是一个彼此渗透的共同体,在预设中有生成、有评价;生成中有评价,再次预设;评价保障生成,是预设的依据。体育课堂教学是预设—生成—评价反复进行的活动,三者缺一不可,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是教学过程的完整体现。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只要明确并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也要拥有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教师要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预设课程标准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