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8-11-27杨克新张莉清
杨克新,张莉清
(1.青岛滨海学校,山东 青岛 266555; 2.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青岛市市北区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足球特色学校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查阅相关期刊文章,为本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以青岛市北区足球特色学校(4中、21中、34中、43中、42中、51中)6所中学的学生、家长、教练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制订并发放2套问卷,其中校足球队学生及家长问卷144份,教练和教师问卷26份,共17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分别对学校分管领导、俱乐部教练、校足球队家长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师资情况
通过对6所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统计得知,6所足球体育特色学校的20名体育教师中,15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然而却只有3人在大学期间主修足球专业,其余教师均没有足球的训练和执教经历。有10人参加过区、市足球培训,但培训时间人均不超过3d。当前学校在进行足球日常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成立足球特色学校后,体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较少,基本不能够满足学校日常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2.2 学校足球训练场地与足球器材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在6所足球特色学校中,均设有人工草皮,只有2所学校具有专门的足球训练场地,其余4所学校进行足球教学和训练,只能在综合田径场进行。其中3所学校为200m的综合田径场,3所学校为300m综合田径场。学校的足球日常教学和训练均要与从事其他项目的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据调查显示,在139份学生和家长问卷中有78份问卷认为当前学校场地不能满足足球的教学和训练,在26份教练和体育教师问卷中均认为当前的场地不能满足教学和训练。
通过调查得知,足球教学和训练所必需的球、球门、标志桶等器材的数量,均通过学校自身购买和上级部门的调拨,足球平均100个/校,球门(移动和固定)平均2个/校,标志物40个/校,其他相关的教学和训练器材,如绳梯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和训练。
2.3 学校球队训练和参加各类比赛的情况
2.3.1 学习和训练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由于学校缺乏足球专业的教师,因此6所学校均在教体局的协调下,与青岛市专业俱乐部均开展了合作,并聘请了专业的教练帮助学校组建和训练校足球队,学校的日常教学则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能力。但是同时我们还看到,每一个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教学能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单单只靠几天的培训,很难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调查还得知,目前文化课的学习和足球的训练存在较大矛盾,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球队训练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发放的问卷中有105份问卷(76%)的家长并不情愿利用课余进行训练,初三的家长没有人愿意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2.3.2 学校参加比赛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学校主要参加4种比赛,分别为市长杯、区长杯和青岛市足球球王争霸赛,学校参赛机会不多。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次数为每周2次,每次足球课时长90~120min,训练的频率较少。此外,由于参训学生大部分在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水平较低,因此,短时间内难以达到较高的竞技水平。
通过对教练员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得知,尽管比赛不多,但是比赛时间都是在周末或者暑假期间,可以说教练和教师都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比赛,然而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补助,导致教练和教师对训练和比赛的热情不高。
竞技体育包含了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竞技比赛和运动队伍管理4个方面的因素,其中竞赛是最终的体现,只有通过竞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和运动成绩才会被认可,可见竞赛是推动其他3个方面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建立系统的竞赛体系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关键因素。纵观当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输送主要还是以体育局为主,而通过基层体校(业余俱乐部)、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3个层次,通过教育局,以中小学、大学、职业俱乐部再到国家队的输送模式目前还未探索成功,因此在发展校园足球的过程中,我们要力争打通新的输送渠道。
2.4 学校足球特长生的来源
让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迅速回归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彻底消除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及家长的后顾之忧。通过对各校球队队员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得知,在校足球队员中,小学有过系统训练的只有26人,占总人数的19%;业余时间经常踢足球的有57人,占总人数的41%;在校足球队的139人中有75人是通过足球特长生的途径进入学校,占总人数的54%,其中小学阶段参加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只有35人,学生有兴趣且自愿参训的有104人,占总人数的75%。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首先,从小学到初中阶段,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初中学校目前不能从小学招收到足够的足球特长生;其次,足球特长生的招生存在较大问题,很多学生以足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学校,可是他们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足球基础,无法继续参加足球的训练和比赛;最后,小升初不能很好地衔接,特长生的招收和后续发展不明确,大部分的学生参与足球训练是出于一时爱好,基础较差,只凭借每周2~3次的训练课其竞技能力很难达到参赛水平,并且对初中毕业后的出路不明确。
2.5 学校足球特色与德育结合情况
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得知,目前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教学上还是以学习技术动作和成功参加体育中考为目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德育教育,或者只是应付性的在教案撰写时简单提到德育目标。体育和德育历来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过于重视“显性教学内容”忽视“隐性教学内容”的现象。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具有很高的竞争性、观赏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容易产生兴趣,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校园足球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竞技以外的教育功能,把足球运动的教学和训练和学生德育相结合。
2.6 校园足球参训学生动机和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家庭对校园足球的态度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业压力,使得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到课外的体育训练中;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环境对体育的态度并没有发生转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观念仍深入人心,虽然上至国家,下至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极力呼吁改变原有的观念,但是效果并不乐观,家长宁可让孩子去学习别的特长,也不愿让孩子加入到体育训练中。社会、家庭和学校3方面的教育应该是并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大于学校教育,然而目前我们过多的把教育的责任强加给了学校,但是事实证明学校教育对孩子教育在许多方面是无力的。因此,要想切实从基层学校开展好足球运动进校园的活动,切实改善目前社会大众对足球运动的态度,切实提高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始终坚持“以体育人”为根本
龚波等人通过研究认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有两方面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是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二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本文认为目前各地建立足球特色学校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脚踏实地,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要始终贯彻体育教育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学校体育教育在足球运动中的角色应该是以兴趣和普及为基础,把足球运动的推广首先作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途径和办法,学校要做好足球运动兴趣爱好和普及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借助校外资源,做好科学的选材,选择那些具有天赋和运动潜力的学生加入到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
3.2 把“选材和专项提高”作为高层次目标,健全多级训练和比赛体系
国外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提高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普及一个项目,必须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建立一套完整的训练和比赛体系,要立足于实践,建立符合实际、可持续性的考核和评价制度。运动训练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过早地进行专项化练习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因此要杜绝以往为了眼前利益拔苗助长的现象再次出现,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制定符合年龄特点的训练和比赛体系。
3.3 人才先行,把招生体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要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招生体系,前几年要先重点从小学开始让有潜力和天赋的学生参与较为系统的基础训练,通过特长生的形式,逐级向初中、高中和高校输送后备人才,上一级学校通过比赛选拔和招收特长生的形式从下一级学校进行选拔,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否则会长期出现上级学校在下级无人可招的情形,也会出现下级学校有人才无处输送的情形,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需建立赛季式的比赛模式,使比赛形成系列,上下级的比赛要做好衔接,充分发挥比赛的作用,以赛选材、以赛促训和以赛推广的形式,提高广大学生和家长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扩大足球运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4 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学校在开展足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缺少用于足球训练的场地,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大学校场馆建设的投入,要尽可能多的引进社会资源建立笼式足球场地,并适当开放这些场馆,让更多年龄段的群众参与到运动中,打好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
要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为学校从各地足球俱乐部聘请专业的教练,帮助学校提高教师在足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足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各级主管部门要整合自己的资源,利用集中培训、分散学习和教研活动的机会,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专业的足球培训。
3.5 “热”的背后我们要时刻保持“冷”的思想
校园足球本应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应当回归育人本源,将其定位于提升中国足球成绩,是角色和功能的错位,将振兴中国足球的重任压在校园足球身上,明显超出了现实发展水平与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这一路走下来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国家发展如此,足球运动的发展亦会如此,也不会一帆风顺。校园足球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工程,同时事物的发展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和积少成多,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曲折中前进。在当前大力推广和发展校园足球的环境下,校园足球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冷静,不能在热的声势中迷失自我。
[1]毛振明, 刘天彪. 再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从德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看中国的校园足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9(6): 11.
[2]龚波, 陶然成, 董众鸣. 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1(1):62.
[3]何强, 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 2015, 22(2): 6-7.
[4]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