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农具节
2018-11-26赵晨理
赵晨理
满江红·那桐
盛名远扬,那桐镇,系农具节。追溯源,骆民先祖,展雄才略。石骨蚌类精打造,“那”田驯稻成先例。四月八,经典传统节,好热烈。
祭仪式,庙三届。观景点,塞海惬。水涛惊滩畔,鹭飞鱼跃。牵动八方宾客至,经商唱戏同欢乐。归去来,谈盛况年年,喜相悦。
悠久渊源追溯
声名在外的“四月八”农具节源远流长。
相传,勤劳淳朴的古骆越人每年耕种前后都要进行“石铲祭祀”和“拜秧节”活动,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秧苗茁壮成长,有个好收成。如此这样代代相传,“石铲祭祀”和“拜秧节”活动延续了下来,也许这就是“四月八”农具节的前身。
又传,大概在清朝,隆安县那桐镇就已经是南宁一带有名的圩镇了。“同义、同利、同仁”三兄弟为祭拜祖先,共同发起了这一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节日逐渐打破了宗族观念,演变成周围各村镇都参加的大节日。于是,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周围各村镇都自发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农具,同时敲锣打鼓唱社戏,祭拜祖先。
还有另一种说法,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每年这一天,那桐人的祖先杀猪宰羊,设坛打醮,聚在一起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佛祖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久旱逢甘雨,四季添平安。巧手的祖先也把一年来做的各种农具拿到街上交易。说来也巧,每年的四月初八后,那桐天空便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塘溢溪满,水泛田埂。于是,就有了“四月八,田埂断了截”的谚语,意为农历四月初八后,雨季来临,天降大雨,雨水灌满水田,低矮的部分田埂被水淹没,像断成了几截一样。有了雨水,地里的庄稼就有了盼头。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四月八”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农具交易节日。琳琅满目的各式农具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村民前来选购,许多外地商家也慕名前来交易。
不过,从节气上看,此时隆安一带的春耕已告一段落,正是相对空闲的时候,农户也可以借此机会修缮、添补农业用具。“农具节”很大程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时俱进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月八”农具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原先人们只是抱着求神赐福消灾以及娱乐的心态自发组织过节,宗教色彩浓郁,镇上的村民披红挂绿组成几百人的方队,抬着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观音大士、地藏王菩萨的神像和各式花灯以及全猪全羊,提着花篮,沿着三街四村(那桐镇的三条街道以及同义、同仁、同利、定江等四个村子)进行巡游,途中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边走边向周围的观众撒巧克力做的金元宝和“四月八”吉祥物、绣球、谷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设案焚香,顶礼膜拜,迎福接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兴奋地欢呼、鼓掌,可谓全镇欢庆。
如今,自2008年12月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后,“四月八”农具节由政府扶持举办,除了祭祖神、祭农具、求雨等宗教文化活动外,还有舞龙、舞狮、戏剧表演、山歌对唱、斗鸡斗狗、体育比赛等项目。好客的那桐人还为八方游客提供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美食和品种繁多的土特产,如那桐盐渍酸品、丁当盐煽鸡、都结酸肉、布泉酸鱼、雁江米粉、五花饭、酸梅酒等美食,让人食之有味,唇齿留香。这一天,也是一年中草药上市交易最为热闹的节日。
随着戏剧艺术的兴起,农具节也引入了戏剧艺术,并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修庙宇砌戏台设醮演戏”的民俗。每逢四月初八,那桐的群众都会主动捐资邀请剧团前来演出。庙宇文化繁荣了戏剧艺术,戏剧又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两者相得益彰。
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祖骆越人,每年祭稻神活动所用的都是些石制农具,其间交易的生产农具主要有石刀、石斧、石凿、石奔、石纺轮、石铲等。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石制品逐步被木制品、藤制品、竹制品、铁制品等所取代。如今,“四月八”农具节上称雄的农具产品,不仅有牛轭、扁担、箩筐、草绳、竹垫、谷箩、谷桶、斗笠、畚箕、竹篮、箱、柜、凳子、木床等木、藤、竹制品,还有犁头、耙、锄、铲、镰、刀、斧、刨、凿等铁制品,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碾米机、抽水机等机械化农具。此外,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手机、音响等现代化的家电生活用品也成为农具节的主角。
近年来,隆安深厚的“那”文化遗存已经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的重视,许多民族文化专家纷纷专程到隆安研究与论证“那”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地位。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作为“那文化之都”的骄子,早己不是一般的庙会,而是成为文体搭台、商业交汇、美食品尝的民间盛会。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以其浓郁的民俗色彩、热烈的商贸氛围、丰富的文体活动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别获得2005年南宁市县、区群众文化“十大活动”奖,南宁市“一地一节”节庆文化品牌奖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称号,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的那桐农具节,已成为自治区级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