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电影的时代之问
2018-11-26贾文佳方中浩
贾文佳 方中浩
在人类漫长的艺术发展中,123岁的电影宛若婴儿。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电影艺术多元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一部电影,可以浓缩出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和丰富多彩;它传递着人类自身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幻想。
9月5日至10月5日,首届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宣传馆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比利时等10个国家的20部优秀科技影片轮番上映,为观众带来一场光影藝术的盛宴。
写在蝴蝶翅膀上的人生命运
拥有金色翅膀的帝王蝶是北美大陆上的著名蝴蝶。夏日里,它们成群结对在田野里翩翩起舞,令人陶醉痴迷。对于加拿大男孩弗雷德来说,当他躺在草地上尽情享受蝴蝶漫舞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命运就在蝴蝶翅膀上开始书写。
“冬天帝王蝶去了哪里?”这个疑问困扰着弗雷德。长大后他去大学学习生物,认真观察记录帝王蝶的生活。他成为动物学教授并且遇到了有着共同爱好和志向的妻子。结婚后他们为了更好的研究帝王蝶迁徙的路径,发起成立帝王蝶研究协会。冬去春来,从青年到老年,他们终于在世界各地帝王蝶爱好者的帮助下解开了帝王蝶迁徙的秘密——每年秋天,帝王蝶以数百万只的规模,飞越千山万水,数千公里的路程,从美国和加拿大飞到墨西哥中部的墨西哥州和米却肯州过冬,次年3月底再飞回。
38年时间,只为做一件事。3D影片《蝶影迷踪》展现的便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以震撼人心的画面以及先进的3D技术,讲述了自然界的一大奇迹——帝王蝶的迁徙,更是科学家福瑞德夫妇书写在蝴蝶翅膀上的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部科技电影,来自加拿大的《蝶影迷踪》将枯燥的科学问题与鲜活的电影语言结合,让观众找到了兴趣点,带给观众与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
9月5日起,首届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宣传馆拉开帷幕。本届科技电影展以“感受科学·享受电影”为主题,聚焦自然与科学题材的电影。2018年9月5日至2018年10月5日,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宣传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映活动。
其中,国际影片方面,来自美国益视公司的最新球幕影片《时间旅行》,以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赢得广泛关注。在山东省科技馆球幕影院里,记者也感受了一把超广角鱼眼镜头下的宇宙诞生史,从人体的生物钟、日晷的日影到地球上的生命史,影片《时间旅行》用奇妙又包含想象力的镜头语言一一阐述出来。时而仰望浩瀚星空,时而感受到大爆炸、引力造成的时间扭曲,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令人仿佛置身时间的旅程,真实触碰到时间的变化。
据了解,本次影展汇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比利时、中国、韩国、奥地利、日本、法国等10个国家的20部优秀科技影片。影片运用了360°球幕、4D动感、3D、2D数字等技术,题材包括宇宙探索、动物世界、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等。其中,球幕电影有《时间旅行》《北极光》等,3D类电影有《蝶影迷踪》《兔侠传奇》等,4D类有《太空熊猫》《火山》等,2D类有《大卫爱登堡带你去看地球之光》《小鸭快跑》等。展映期间,主办方还会配套组织球幕天文课、“光影穿越·电影科技惊奇展”等活动。
一次打赌诞生的发明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光影穿越·电影科技惊奇展”以电影技术发展演进为展览主线,采用艺术化的设计与展陈风格,中西方收藏级电影摄影机、放映机实物展品集中亮相展示,展览由“探寻电影世界的惊奇”“电影的诞生”“有声彩色电影时期”“电影数字时代”“动画电影”“昨日重现”六个展区组成,通过诸多互动展项和经典展示带领观众投入到充满奇幻的电影科技探索之旅。
光影技术的缘起大约可以追溯到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一名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照相机就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制作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照相技术只局限在静止的画面上,并没有什么突破。
19世纪30年代,电影进入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7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对马在奔跑中四个蹄子是否能一起腾空产生了争论,斯坦福一方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个蹄子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会有一蹄子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在马奔跑的过程中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马蹄的实时状态。最后,裁判员找来了一位摄影师用24架摄像机来拍摄马奔跑时的状态,通过这24张照片证明斯坦福的判断是对的。若干天后,有人在无意识地情况下快速牵动那个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后来摄影家们根据这个发现开始制作出短暂的小影片。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电影。观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
数字与美学的自由之路
电影从一出生就与胶片联系在一起,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胶片作为时间轴。从黑白到彩色,从8毫米、16毫米,到标准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人们通过一卷卷胶片,不断追求还原世界的最大可能。
胶片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和工业沉淀,以其优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画质促进着影像美学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
近年来,使用胶片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少。在华语电影世界,除了香港、台湾地区还有《一代宗师》《聂隐娘》这样的名导大作,大陆也只有《箭士柳白猿》《长江图》等寥寥无几的胶片作品。
2011年10月9日,著名导演冯小刚曾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据闻,因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将面临破产。这个不幸的消息意味着胶片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温故一九四二》将是本人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了上万次,很多人在回复中大发感慨。
冯导的一席话确实道出了一个事实:继数码相机全面取代胶卷相机之后,在电子阅读正在横扫纸质书籍的时候,电影业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门口。胶片已死,数字为王的时代终于全面到来。
如今的电影越来越多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放映机、数字拷贝、数字拍摄。德国的阿莱(ARRI)、法国老牌公司阿通(Aaton)与美国潘纳维申(Panavision)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电影摄影机生产厂家,它们已经在2010年全部停止量产胶片摄影机(仅接受个别专门定制的胶片摄影机订单),代之以数字摄影机。
在数字电影时代,美国在技术上一路领先,好莱坞相对比较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令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影生产大国。伴随着数字制作技术的成熟,一大批创世纪的电影随之产生。乔治卢卡斯拍摄的《星球大战》开创了科幻电影和整个特效行业新的篇章,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系列以及《泰坦尼克号》成熟地运用数字拍摄和特效技术为我们呈现了饕餮的视觉盛宴。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胶片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胶片的美学不会消失。那种多层次、复合的、缓慢变化的质感以及美学的观念,会在数字的自由度中继续保留下来。数字带来的自由度并不会影响美学。对于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创作者来说,数字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可能性。找到自己的角度,找到自己的美学表达,就会找到数字电影时代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