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探析
2018-11-26赖敏涵
[摘 要]乌迳古道域内有较为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对域内的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会遇到很多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加强对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活态保护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乌迳古道 ;古村落 ;活态保护
乌迳古道(古称乌迳路),它和梅关古道一样,是连接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南粤大地北出赣湘、连通中原之要道。它们不仅是商贸之道,也是移民之道。自秦征南越始,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大量中原民众跨过长江、翻越南岭山脉并卜居于岭南各地,其中,经由乌迳古道而卜居古道域内者也多,乃至形成了众多的民居点。这些众多的民居点历数代而不衰,成为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对乌迳古道域内的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功能与价值乃是南雄地方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乌迳古道域内丰富的古村落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古道域内的古村落主要有:新田古村、七星古村与“七星世镇”水城、松溪古村、孔溪古村、白胜古村、关门楼古村、南亩鱼鲜古村等。这些古村的形成与历代移民关系密切。它们在古道域内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以族姓为纽带、既传承中原文化又有融合与创新的诸多客家村落。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这些村落逐渐沉淀出具有一定特质的古村落文化。现辑其中较具代表性者,简述如下:
(一)“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的新溪古村
新溪古村,现称新田古村,地处南雄市东部乌迳镇的昌水边。据《新溪李氏族谱》载,该村开村基祖为西晋愍帝时太常卿李耿,开村时间为西晋建兴三年(315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新田古村自开村后,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而不衰。由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唐政府把始兴县东北部的化南、横山二乡划出而另置的“浈昌县”,新田开村比建浈昌县要早371年,故,南雄民间有“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之说,而其《族谱》也称,“未立雄州,占籍浈昌者,惟予族最先,亦惟予族最久。”时至今日,古村村貌完整,村中有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和祠堂。
新田古村不仅因其建村早而享誉古南雄州,更主要是还因为新田古村的“金紫光禄大夫”李金马,开南雄人文风气之先而享誉古南雄州。新田古村自建村后,秉承耕读传家之传统,用儒家伦理教育后代,该村的文明书院是古南雄州的著名书院,培养了不少族人登科举仕。唐元和间的李金马,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官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今日新田村族人所过的姓氏节就是纪念李金马的节日。2009年,新田村被广东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37个古村落之一,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1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3年为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二)“七星世镇”——乌迳水城
乌迳水城位于乌迳圩东南约1公里处,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城似椭圆形,南北稍长,面积2.25万平方米,城外有一条5米多宽的护城河,直通昌水,故名“水城”。该城只有一门,高2.34米,宽1.46米,深1.37米,城门外架石桥1座,是进出城唯一通道。城墙用青砖砌成,墙高8米,有城楼及瞭望口(炮口)。今城墙部分已倒塌,但城门保存完整。城门上有石匾1块,刻有“七星世镇”、“明嘉靖己酉知府周南立”。
乌迳水城属于城堡式古村落,村内叶姓分支于乌迳七星树下古村(今山下村)。七星树下古村建村于唐乾符(874年),开基创业者为官任广东崖州都督的叶浚,至今有一千三百余年。因卜居地之北山有七颗松树似天上北斗七星分布,故名为七星树下。七星树下古村为叶姓,是乌迳古道内较大的族群,从中迁出多支于附近建村,有的远迁珠三角等地,称“叶姓八支”。
(三)岭南书院第一村 ——油山平林古村
平林村位于南雄市油山镇,基祖为孔温宪,约开村于唐长庆四年。平林村中建有孔氏宗祠,名为“诗礼堂”。该祠堂建于明代,重修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道光七年(1827年)及民国十二年(1933年)。据《平林孔氏族谱》记,南宋初年,平林村五十三世进士(特科进士)孔绍祖曾前往山东曲阜谒见孔氏五十一世衍圣公孔元措,并校订孔戣谱系。孔氏后裔分南、北两派,北派以孔戣祖以上,南派则以孔戣之子孔温宪始,从而确认了南雄平林为岭南孔氏发祥地。平林是岭南孔氏寻根拜祖之地。
平林村建有孔林书院。关于孔林书院,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嘉靖《南雄府志》。该志载:“孔林书院,在平林村。唐孔戣为岭南节度使,子孙远家焉。孙振 王建。”后修各志均有記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的《保昌县志》 《南雄府志》载:“孔林书院,平林村。唐孔戣为岭南节度使,卒于任,季子温宪扶榇至雄,闻安禄山乱,遂家焉。
建隆三年(962年),裔孙孔闰因创书院。陈叔秀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直隶南雄州志·书院》记:“孔林书院在平林邨。唐孔戣为岭南节度使,卒于任,季子温宪扶榇至雄,闻藩镇乱,遂家焉。裔孙闰因建书院。”孔林书院“为南雄书院之始,亦是岭南已知第一所书院。”自明成化以后,南雄四间官办书院开设后,孔林书院日渐式微,终毁。孔林书院旧址旁,今仅存惜字塔,塔高9米,三层六角砖塔,惜字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南雄市志》言:“孔林书院不仅是南雄州而且是岭南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对南雄乃至岭南的文化教育影响深远。”由此可见,平林村与孔林书院在岭南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古晋名家”——南亩鱼鲜古村
鱼鲜古村位于南雄市东部南亩镇的南亩水边(南亩水入昌水处),是乌迳古道之分支入江西陇南等地的水口——南亩古道上的古村落,据鱼鲜村《王氏族谱》记载,该村建于南宋干道五年(1169年)。鱼鲜王姓,世居福建上杭,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三槐后裔王德显在广州任教谕满归家,途经南雄,看见这里山川秀美,就此卜居立祠,被誉为“古晋名家”、“江左名家”。
走进鱼鲜村内,能看见保留下来的宋朝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堂匾题“驷马荣登”的先祖堂、以“古晋名家”为誉的世盛堂等祠堂及诸多石雕、雕版(雕版未能很好保护,所剩无几)及牌坊。村里有一口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三百多公斤重的明代古铜钟,高悬于花林寺的房梁上,并较好地保留与传承了体现村民风俗的活态民间文化,如茶花灯、舞鸳鸯狮等。2008年鱼鲜村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之一。
乌迳古道域内的古村,既有“迁雄第一家”、以耕读传家、开南雄人文之先肇的新溪古村,也有以城堡保护族人的“七星世镇”水城,更有以传承洙泗诗书孔林书院,它们的存在凸显了古道域内移民文化的特质。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古村的村民或地方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对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显得很迫切。
二、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活态保护的价值
(一)传承与发扬地方历史文化
聚居于乌迳古道域内的各姓族群,他们主要是因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一方面,他们继承着中原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则又吸纳了新的文化元素,两者的碰撞从而形成了其自身所固有的、以建筑风格、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和语言文字为特征的地方历史文化。而就节庆文化而言,乌迳古道域内各族姓所传承的姓氏节就是具有典型的地方性文化,节庆中所包含的祖先崇拜、戏剧音乐、饮食文化等都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特质。因此,对古道域内的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就是要使这种姓氏节文化及相关的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二)盘活、利用好古村落资源以实现新时代下的农村振兴
分布于乌迳古道域内的各古村落资源丰富。村内的建筑结构、雕梁雕花,体现的是建筑文化;祠堂的楹联、在祠堂中举行的祭祀仪式,族谱的修订、议事规则及族规村约的制定,体现祠堂文化;有些古村在历史上还出现了某些优秀的历史名人,如新田古村唐元和七年、进士及第的李金马,累官至户部尚书,他开南雄人文之先肇,因而使新田古村享誉南雄;又如孔子后裔孔闰,他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于平林村创建了称之为“岭南第一书院”的孔林书院。凡此,不一而足。可以说,古道域内的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均凸显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因此,对于这些资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厘清和保护,其次才是盘活和利用。厘清、保护、盘活和利用好古村落资源,使其能为古村落的新生注入精神的正能量,从而为实现新时代下的农村的经济振兴、文化振兴做出贡献。
(三)加强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以稳定社会环境
加强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可以利用村落中的宗族关系,加强宗族之间联络以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而且可以协调族内之间、族内与族外之间关系、处理矛盾,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三、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活态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虽然古村落的存在凸显出地方历史文化的特色,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资源性特质。但是,如大多数地方一样,乌迳古道域内的古村落在保护和活态保护方面却呈现出困境。
那么,困扰当下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活态保护的原因有哪些呢?归结起来,主要是四个缺少。第一,缺少保护意识。自2007年6月开始,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广东省古村落”普查和认定工作。乌迳古道域内的鱼鲜古村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27个古村落之一,新田古村则于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37个古村落之一和广东省第二批1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并于2013年为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但就民间而言,村民对村内古建筑不维护,任其建筑材料腐败、被偷,或任其墙体坍塌,更有甚者,对村内古建筑还存在有肆意拆除或破坏之行为。对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意识。第二,缺少必要的保护资金。无论是古村落的保护、修复或者活化均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撑,但是,在缺乏保护意识的民间,要想通过村民自筹资金而使古村落完整的活化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呢?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是古村落得到活化保护的基本前提。第三,缺少必要的保護劳动力。由于市场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小学的撤、并,留守农村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仍然坚守在古村中人员除了老人就是小孩了,空心村的现象比比皆是,古村落的维护显然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因此,动员全体村民加强巡查、实行责任到户以解决对于古村落活化所缺少的必要劳动力问题。第四,缺少科学的保护模式。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对古村落加以保护和活化呢?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方案,但是,通过政府注入资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才是最根本的。
结 语
在乌迳古道古村落的活态保护过程中,不仅要防止出现古村落在建设中被拆除、被破坏,也要防止出现在开发中被改变、在被发现之后而消亡的问题,从而使古村落的活态保护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基金项目: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韶关古道与韶文化研究”(Y2017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南雄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雄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P604。
作者简介:赖敏涵(1992-),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与地方历史文化,广东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