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它一份功劳

2018-11-26苏昀

神州民俗 2018年8期
关键词:鬼节东至县投胎

苏昀

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七月半”,是传统的祭祀祖先的日子。去年的“七月半”,我一大早就接到外婆的电话,外婆热情地邀请我们一家去乡下过节,还说做了我最爱吃的米饺子。在祭祀和美食的双重驱动下,我们去香火店买好祭祀物品,便立马赶往外婆家。

“米饺子”是东至的特色小吃,离开了东至,就再无处寻觅。每年同学聚会永恒的话题就是:身处异乡的我们如何怀念东至的米饺。如若外地的亲朋好友来到东至,米饺子也是我们必定推荐的美食之一。我们在享用这样一种美食的时候,不禁思考起它的来历,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米饺子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汉族传统小吃,起源于东至县龙泉镇,有着非常强的地域性,除了东至,其它地方很难见到。米饺子也称“蒸米粑”、“籼米粑”, 是一种由大米磨成细粉添入适量的水和成面,再包上馅料上锅蒸熟即食的地方小吃。现在县城的人一般称其为“米饺子”,而农村地区还习惯性称为“粑”。而它作为早点,成为当地人早餐上的常客,广泛走进东至城乡的早点铺子也是近十几年的事。

相传,米饺子的由来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进行战略决战时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战况一度陷入僵局。而此时,大军的将领和士兵早已疲乏,无心恋战,双方为休养兵将,养精蓄锐,共同签订了“君子协定”,同意交战双方各自进行修整,休战数月,并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约定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队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在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同时也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久战不胜、僵持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带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

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個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由于菜馅多由干菜炒制而成,晾晒的过程中水分早已蒸发掉,所以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

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粮食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后来当地百姓从口感和美感两方面改进,将汤圆样式的米粑不断进行加工创造。外形上,人们后来逐渐将圆形米粉团改为圆形薄片包上馅,做成半月形。这样的蒸米粑皮薄馅多,比以前的更可口。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上笼前,笼底用芭蕉叶或粽叶铺垫,并在一个个米饺之间隔上小块叶片,这样蒸出的米饺互不粘连,且有股淡淡的清香。

东至县少数乡镇,如龙泉镇、泥溪镇等地还保留着当年的制作方法,即将米粉团戳上洞,包上馅搓成汤圆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米饺子也逐渐打上了地方的招牌,东至县下面的几个乡镇,纷纷各分派系——张溪米饺、龙门米饺、利安米饺、昭潭米饺等,随处可见。

米饺子作为早点广泛走进东至县城乡的早点铺子是近十年的事,十年前,人们只在重大的节日里一家老小团坐厨房,一起做米饺子。而做米饺子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三月三”和“七月半”,即“上巳节”和“中元节”。

在民间之所以要在“三月三”和“七月半”做米饺子,吃米饺子,是因为“三月三”(上巳节)和七月半自古就是汉民族招魂续魄的“鬼节”,吃米饺子有免灾驱疫、招来吉福、消弭凶祸、攘除疾病的功能。

东至县的老人们认为: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这天,世间万物会死而复活。人死去则是魂飞魄散,而阳春三月,正好是招魂续魄,投胎人世的大好时机。一年一度死而复活的人间万物,尤其是游荡的孤魂野鬼们也急于投胎阳间,在这天出来找人附体,便于自己投胎。所以,可以通过吃粑的仪式来“粑魂”,好让魂魄不离身或回归。

在“七月半”这天,东至人也会一大早就起床摘菜、洗菜、磨粉,动员全家人一起做米饺子。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家人早早的备好供奉,待下午去山上祭祀的时候带口粮,让他们食用,以减少罪孽,早早普渡,幻化成仙。在祭祀自己祖先的同时,人们也会多带份额外的口粮,放在路边交叉口,供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食用,防止那些孤魂野鬼争夺自己祖先的口粮。“七月半”这些活动中的供品和饮食,我想大概就是如今人们吃米饺的前生之由来了。

东至人鬼节“做米饺”、“吃米饺”的习俗,一方面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希望他们都能早日投胎,或羽化登仙;另一方面,儿孙们又希望通过祭祀这种方式,能够让祖先泉下有知,福佑后代。

十几年后的今天,米饺子再也不是过节时所特有,人们对它的期待也没有曾经过节时那么强烈。只要你想吃,随时可以在街上的早点铺子买到,那些“成品米饺”让人们逐渐忽略或淡忘了这“米饺子”的原味和吃“米饺子”的由来,尽管在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半”还有吃米饺子的习惯。不过很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风俗,在丰富的民间土壤里,遗存至今。

猜你喜欢

鬼节东至县投胎
世界各地的鬼节传统
妈妈,我爱您!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安徽东至县大西峰尖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中元节“冷”知识
马小跳的“火星计划”
论投胎转世、鬼上身、诡异现象都是自然规律及自然现象
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