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教授在日照市科技馆里的这一幕
2018-11-26
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精益求精,这不过是他漫长科学求索路上的一个剪影。
他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坚持用中文致辞;他为中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能物理科学家;他在故乡山东日照的海边捧起一抔黄沙由衷赞美……他就是丁肇中,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7月12日,82岁的丁肇中教授第七次回到家乡日照。
正在兴建的日照市科技馆(计划2019年6月份完成建设),要把丁肇中科学生涯中对现代物理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6个著名实验模型做出来展示。其中由丁肇中主持的AMS项目,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计划之一。作为第一个安置于太空,最强大、最灵敏的精密粒子探测装置,AMS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和反物质。丁肇中认为,预计到2024年,人类将对反物质最终结果和暗物质来源得出决定性结果。为了更好地呈现AMS的实验场景,日照市科技馆特地按照1:15的比例设计了国际空间站模型。AMS磁谱仪模型的制作难度系数最大。为此,科技馆不惜重金邀请全球顶级展陈设计师打造模型。
7月12日晚8时30分,当设计师汇报时,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PPT中的每一处细节。
电子无体积,有半径,丁肇中独辟蹊径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但当PPT上多次出现“电子半径小于10的负14次方厘米”的表述时,他又一次打断设计师的话,“这个尺寸是在1965年的实验中测定的,而随着探测设备灵敏度准确度的提高,到了2003年L3实验后,这个数字已经是小于10的负17次方厘米了,不能一概而论。”
屏幕上出现一组实验效果图,丁肇中马上表示有几张“看不明白”,“这些图是在哪里找到的?谁提供的?”
设计师顿时“露了怯”:“网上查到的。”
丁肇中严肃起来,“这个不是实验效果该有的样子,这些图连我都看不懂,让别人怎么理解?”
普通人难以理解眼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固执和“不通人情”。他却坚持,“我做实验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出问题?因为我自己能力有限,不懂的事情一定不会说懂。你要给我解释,尤其是航天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航天的实验,一切等我听懂了之后再做决定。”
AMS在太空中每天都发回海量数据,其分析过程繁琐,但“去伪存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一环。丁肇中表示,他通常组织2—6支国际合作队分析同样的数据,“最后将数据写成一篇文章,这6组先讨论,讨论后所有人都到我办公室来,我做投影,然后一句一句地念,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要讨论,所以通常一篇文章要讨论3个小时。之后又有很多的改变,再讨论,通常要讨论到第20遍,最后再发表。”丁肇中强调,假设有任何的怀疑,绝对不发表。
在审查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模型时,丁肇中发现里面有错误,要求纠正,这难住了设计师:“设计制作国际空间站模型存在一定难度……”
丁肇中问:“你们跟国际空间站那边有联系吗?”设计师回答:“没有。”“谢女士(丁肇中行政助理),请把我的手机拿过来。”丁肇中执意拨通了国际长途,与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沟通,马上解决模型中的错误……
汇报会一直持续到晚上10时。3个小时里,这位82岁的老人累了就变换一下坐姿,没有休息,也没有喝水。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两次汇报会,丁肇中共为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设计方案纠错42处。
“重要的物理观念不能错,即使是在模型上。”“不要让学过物理的人看到这个,当成笑话!”丁肇中教授环视一下会场,反复强调。
媒体评点:发生在科技馆里的这一幕,将科学家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做事情一丝不苟,和“很多都不懂”,这其实才是丁肇中教授能成为物理学大家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很多都不懂”的丁肇中和很多“什么都懂”的科学家,这就是差距。丁肇中才是大师、大家风范。(澎湃新闻)
话题拓展:严谨、求实;质疑、纠错;精益求精;科學精神;大师风范;根与心……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光明日报》《日照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