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需要全球化
2018-11-26董云庭
董云庭
半导体的器件大概有几百种,没有一个国家是全部能做的,所以半导体产业必须要全球化才有出路、才有前景。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对我国中兴通讯实施禁令以后,芯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初始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1995年我们搞了一个“908工程”,就是华晶;1996年我们又设计了一个“909工程”,也就是上海的华虹。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我们在半导体领域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长足进步之外瓶颈依存
半导体从设计到产业链共分为五块,分别是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去年我们的总规模是5410亿元,大概占了全球总规模4300亿美元的18.9%。
从技术水平来说,我们设计的主流水平是20纳米芯片,但我们的制造工艺,基本上主流工艺是28纳米。如果作为比较的话,全球最先进的代工在中国台湾,它是7纳米,英特尔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3纳米。
虽然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横向比,我们还处在全球半导体的中间地位。从2008年开始,芯片连续10年都是中国第一大宗的进口商品。2008年进口了1354亿块,花了1295亿美元。到了去年进口了3770亿块,花了2601亿美元。从金额来说,相当于原油进口金额的1.6倍。今年上半年进口1670亿块,花的钱是1367亿美元,增长35.2%。为什么?就是中国是这个芯片的最大需求市场,我们大概占了需求市场的50%,我们自给的只有10%。
为什么中国是最大的市场?我们去年生产了19.2亿部的手机,占全球总量75%;生产了3.1亿台电脑,占了全球总量的95%;还生产了1.7亿台彩电,占了全球总量的60%。
大家知道,手机里面至少有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和存储芯片。计算机主要是CPU。彩电里面一个主芯片我们一直做不了。这大概就是我们整个产业的基本状况。纵向比,我们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横向比,特别是按照我们的需求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瓶颈。
半导体行业需要全球化
第一个要讲全球化,我一直讲芯片产业是不会受到抑制并且半导体行业必须要全球化,这就要提到半导体行业的背景。
半导体从一开始就是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努力,或者说是集成的结果,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半导体里面所需要的光科技、光散科学机、晶圆、切割设备,以及离子铸热剂,这是半导体里面的主要的设备,最早是我们美籍华人开发的。
第二个从产业链来讲,我们从材料、装备、制造、设计、封装测试,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把这五个产业链的主节点都能包括下来。
第三个从生态链的角度来讲,可能会牵扯到资金、能源、材料,以及制造过程,最后还得有需求方。所以从生态链的角度来讲,可能更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第四个是半导体的器件大概有几百种,我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是全部能做的。所以半导体产业必须要全球化才有出路、才有前景。
第五个是行业技术进步非常快。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微米的水平,到2000年以后我们就开始进入纳米的水平。当年的工艺还到不了20纳米,现在实验室里已经解决了3纳米的问题。技术进步快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你必须持续的高强度的投资,这可能不是哪一家企业单独能解决的,必须要靠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合作才行。
所以,从上面这五个特征来看,这个行业一定需要全球化。
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中国半导体为什么落后?我觉得主要是四个不足:
第一是基础不足,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而且集中于制造这一块。
第二个是投入不足。半导体我们现在上的十二程序均价是50亿美元。这几年我们已经募集的集成电路基金,一共1387亿元,已经投入66个项目,每个项目平均不到20亿元。
第三个是人才不足。我们目前半导体从业人员30万,到2025年半导体行业大概还需要继续增加50万人才。我们特别缺乏能够从事顶层设计的技术带头人。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这个行业也特别缺乏实现国际化大市场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并且這个行业也缺乏能从事国际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从目前来看,半导体行业除了专业的研发人才以外,我们可能更缺的是跨界的人才。
第四个是创新不足,受体制机制的影响,中国人的浮躁心态一直没有解决。
我建议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把主要的集中点放在两块,一块做实际,一块做制造。因为材料跟装备我们跟的国外差距太大。这样既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前端,也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后端。
我们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核心领域攻艰克难。我可以坦白说一句,没有十年努力我们可能走不到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