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2018-11-26宋宁温赛
宋宁 温赛
内容摘要:城镇化一度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商贸流通业集聚将增强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对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就业目标将有很大帮助。本文首先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流通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然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模型 商贸流通
文献综述
陈丽芬(2015)对我国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商贸流通可以从城市经济效率、城市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熊曦等(2015)认为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具有良好的协同互动效应,通过进行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商贸流通的现代化与人口城镇化稳定性是两者耦合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吴盼(2016)进行了相同的探析,认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在产业效率、公共设施、产业规模与政策支持上缺乏推动力,应当即刻着手改善流通产业环境,以释放对新型城镇化的功能作用。翟羽(2016)认为,商贸流通业有利于城乡统筹和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的分割结构。王世进和司增绰(2017)以江苏省为案例,探讨了商贸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动态面板估计模型验证了两者的路径关系。
根据近年文献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学者们已经从作用机理與经验分析上给出了可靠证据。然而,商贸流通的产业集聚却尚未被学者所提及,并且过去研究未从地缘视角研究空间效应。商贸流通产业集聚能够扩大商贸流通对经济效率、要素利用率、制造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区域共建协同性的商贸流通布局,从效率GDP、要素利用率、劳动人口就业、其他服务业引力等作用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机制分析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存在显著技术溢出,并通过市场外部性作用于城市化(韩峰等,2014)。流通经济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发生转移与重新配置,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格局,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就业性转移。张勇等(2013)认为,服务产业集聚是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的中后期,将带动城镇就业岗位对外地人口的吸纳能力。比如,城镇化地区会带来较高的人口密度,需要培育服务产业来吸纳更多劳动人口,这便包括了流通业以及流通服务性行业,以实现城镇的劳动力配置。
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根据王晶晶(2017)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以马歇尔外部性的路径来影响城镇化,这种影响机制同样也适用于商贸流通业,这是因为首先,商贸流通业是制造服务业最重要的服务性产业,对社会就业起到重要的岗位容纳作用,而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将借助乘数效应加大劳动力流动和集中,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其次,商贸流通业的集聚能缓解劳动者失业后的就业寻找成本,消除进城打工农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再次,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将打破原先的流通信息垄断问题,帮助农民依靠农产品电子商务来脱贫致富,从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后,流通产业本身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流通产业推进了区域商品贸易,吸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以零售、批发、物流和餐饮为主的流通业就业门槛较低,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比如,通过对接产业基地,让大宗订单能够得到规模化优势,发挥劳动人口的规模优势。
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流通经济发展有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遗留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制造业之间的竞争缺乏差异,往往最后沦为低附加值的代工型生产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将引发流通创新,催生更多有“互联网基因”的现代流通企业,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制造业就业吸纳力。
商贸流通集聚从空间外部性上作用于新型城镇化。一方面,随着公共交通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增强了跨地区之间的通达性,这令商贸流通业集聚产生了规模经济,流通供给出现了空间溢出效应,相关的流通信息技术也将空间溢出,从而影响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集聚也意味着配套性流通服务型产业的集聚,有利于改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引导邻近地区的服务产业集聚,优化原有产业结构,从现代化产业占比来影响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空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以区位熵理论为基础,借助商贸流通业的统计数据,量化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集聚度(ciragg),影响因素的选取参考于永达和陆文香(2017)、仲伟周等(2017)成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口比例指标衡量略显不足。本文引用了姚志和谢云(2016)对新型城镇化的测量方法,采用经济发展、产业指标、人口转移指标、社会教育水平和政策指标来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测量,借助因子分析法来进行数据降维。变量选择如表1所示。
借助STATA12.0来测算我国2005-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集聚度的Morans I指数。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年度的新型城镇化指数与商贸流通业集聚度的Morans I指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我国空间城镇化和商贸流通聚集现象的关系并非独立,而是出现对邻近地区的正向外溢,即涓流现象。由此,本文得到充足的证据显示出了空间效应的存在,可以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深入分析这层影响关系。
空间计量分析
(一)空间模型设计
Anseline等(1988)率先提出了空间计量模型的两种模式设计,分别是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本文将借助这两种模型来分析商贸流通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关系。除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以外,还选择了一些控制变量如下:
政府支出(gov)。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政府支出测量方法。一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都由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属于政策性规划的城镇化,因此受到财政支出的影响(马孝先,2014),政府的财政支出越大,公共基础设施、产业补贴、社会保障等才更完善,更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公共基础设施(inf)。本文用省域公路里程来测量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为居住人口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条件,为商贸流通产业提高运输效率,为产业升级提供物质基础。
(二)计量结果分析
如表2所示,空间滞后模型下自回归系数ρ达到了0.442,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出现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能影响到本地,空间误差模型下自回归系数λ达到0.0837,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有一定的稳健性,也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有明显的空间溢出。
根据王晶晶(2017)的研究,不同的空间计量模型可以鉴于LogL值的比较结果来选择最优模型,即LogL值越大越能较好拟合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空间误差模型的LogL值为35.36,而空间滞后模型的LogL达到了38.45,说明空间滞后模型更适合选择。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第一,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系数为0.2316,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系数为0.0942,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不但能够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目标,也能促进邻边省域新型城镇化。第二,区域经济潜能会对新型城镇化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影响系数为0.0002,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当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模较大时,各个地区都能集中区域范围的市场需求,特别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发挥建设区域市场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第三,人力资本没有对新型城镇化带来显著影响,这可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还不是依赖于人力资本驱动,而只是人力与资本的基础要素。第四,政府支出对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显著积极影响,影响系数达到0.2928,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优化产业结构,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都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当然这也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
政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积极影响,流通产业有助于城乡地区加速脱离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的行业转型和劳动人口流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强化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集聚
有效发挥商贸流通集聚对劳动人口的蓄水池效应、产业规模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效应,以帮助我国更好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具体来说,各地政府应当从当地产业环境来制定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集聚地区与相关促进政策,放大流通集聚对政策目标的积极作用,改善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布局,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巩固城镇就业支撑性,提高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流动性,使农村劳动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流入城镇,以流通集聚强化经济有效性增长。
(二)合理布局城乡之间的流通产业结构
从宏观战略上,利用现代化流通产业集聚来拉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引导第一产业的产业效率。通过加大对现代流通业的扶持力度,开放流通企业创新和进入门槛,释放闲置的劳动人口产能,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信息设施。
(三)重视商贸流通业对相邻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一方面,区域政府应当充分建设协同性的集聚性流通產业,发挥对本地以及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外溢作用,通过“中心—外围”格局来发挥大型城市的流通业辐射效应,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一体化。从具体政策落实机制出发,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扩大不同区域城镇间商贸流通业的协调联动,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应当降低商品流通壁垒,加强区域省份之间的合作。各地方政府应当在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下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从而使城市圈形成一体化发展。
(四)完善绿色供应链相关法律
绿色供应链能够集约式管理产业链中的污染现象,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生态环境污染。政府应该早日出台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标准体系,提高对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要求。
(五)重视流通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反哺作用
在我国消费升级背景下,国内消费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低端制造商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动下,我国部分制造业应当抓住机遇,从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改变自身定位,转型为高端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流通业能解决商品流通的信息不畅问题,为我国制造工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勇,蒲勇健,陈立泰.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6)
2.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2)
3.王晶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7)
4.陈丽芬.内贸流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功能作用及促进措施[J].中国流通经济,2015(6)
5.吴盼.内贸流通对新型城镇化构建的推动作用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6.熊曦,柳思维,张闻等.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7.翟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9)
8.王世进,司增绰.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与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