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不苦熬,天等不等天
2018-11-26黄其龙
黄其龙
我来到天等立屯隧道,从隧道的入口踱步至隧道的出口,隧道两壁尽是裸露的褶皱的石头,极不规则也极不协调地裸露着,那是延绵山群的胸膛。原来,人类的意志也可以穿透大山的胸膛啊!
就着隧道两端射入的几缕微弱光线,将脸和眼眸凑上石壁,竟隐隐约约瞧见那成百上千条钢钎于石壁上斧凿的痕迹。拂去四十多年的尘土,那些隐现的痕迹突然之间触目惊心,那是怎样动人心魄的壮举啊!隧道两侧石壁的底部,凌乱地散落着四十多年前的落石,落石尖且利,如同千万把短剑。双脚踩在落石上,仍然有针扎般的疼痛穿透鞋底。它们曾在四十多年前与那成百上千条钢钎搏斗厮杀而败下阵来。
展列在石壁上的斗车、钢钎、锤子、铁的水壶、布衣、布帽、草鞋,这些在四十多年前作为与大山抗争而使用过的物什都已老化,时间在斗车、钢钎、锤子、铁的水壶上结化出厚重的锈迹,也在布衣、布帽、草鞋上裂解成坍塌的布和草,它们在隧道两侧的石壁上以静默的方式向游人讲述这里曾发生过的“愚公移山”壮举。
广西天等县立屯这个大石山区的自然屯,被层层叠叠的大山围成“孤岛”,巨大而又深邃的孤独使得立屯的一切缺“氧”。满眼起伏的高山,巨石一块接着一块裸露于地表,这里并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域,而是以山为墙的现实牢房。路是在延绵群山上披荆斩棘踩出来的羊肠山路,出村要攀爬两个多小时的千仞峭壁;水是山脚下胡乱的一处望天水池,喝水要看天的脸色;粮食是山上耕种极其困难的瘪瘦玉米地,日子艰难地趴在一锅玉米糊上,大多时候只能勉强喂饱自己。还有求学、就医、建房、通信、嫁娶等,那密不透风的叠嶂山群把立屯人赖以生存的这一切毫不留情地切断了。
这里的天暗得局促、紊乱,太阳刚刚从山尖没入,黄昏就早早地将飞鸟、家禽、村民逼入巢、窝、房屋休憩,可外面的世界还在亮堂堂地上演现代化进程。这里的天亮得迟钝、消沉,太阳总要晚一些时辰爬上山尖,飞鸟、家禽、村民才离开巢、窝、房屋进行觅食、繁衍、劳作,可外面的世界早已热热闹闹地搞建设促发展。这里的日子总是很慢,脚步也很慢,甚至,灵魂也是慢的。慢,是立屯人民的伤痛。
然而,在这里,立屯人的意志硬过石头,气势巍峨过群山,如钢如铁,捅天破地。1973年,在村党支书的带领下,由本村村民组成的凿山队伍呼啦集结在群山脚下,上百人发了个浩浩荡荡、震天动地的誓言——捅破群山的胸膛。他们前后换届三任村支书,但村支书带领村民凿山的行动没有一天歇下。他们总共打钝了2000多根钢钎,烧掉32000多根蜡烛,踩破的布鞋、穿烂的布衣、拉垮的斗车难以计数……
作为“天等精神”的发源地,立屯人用24年开辟了460米的出山隧道,生动诠释了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立屯隧道已然成为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等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现在,天等县的各级领导干部不时来到立屯“隧道博物馆”接受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领悟天等精神,把“扶志”作為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扶贫对象户家中,对贫困人口进行心理疏导,解开群众心结,宣传上级脱贫攻坚的有关政策,在思想上、思路上、方式上发挥引导作用,打消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顾虑,坚定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的信心。在天等精神的感召下,一批批“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天等人走出大山,奔向区内外务工创业,许多贫困户依靠米粉发家致富,回老家盖起了“米粉楼”。天等人还在旅馆住宿、珠宝加工、电子产品、首饰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创业集群……
穿过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人开凿的460米出山隧道,大石山深处的“繁华”便呈现眼前:一幢幢新楼房掩映在山脚下的绿树翠竹中,文化室、图书室一应俱全,家家户户有储水柜、沼气池。立屯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劈山开路打开山门。如今,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