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译坛的“信”、“顺”之争

2018-11-26肖薇范静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论战瞿秋白梁实秋

肖薇?范静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译坛出现了一场来势汹汹且影响深远的“翻译标准”的论战,其中,有关“信”、“顺”的论战尤为激烈。本文是对这场“信”、“顺”之争论战的梳理,以求弄清其来龙去脉。

【关键词】“信”;“顺”;论战;梳理

【作者简介】肖薇(1984.5-),女,土家族,重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范静(通讯作者),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引言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的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新的翻译高潮,尤其是1930年“左联”成立后,中国的翻译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此阶段,译作丰富,大量的翻译家也就翻译提出了许多个人看法。鲁迅、梁实秋、瞿秋白、赵景深、林语堂、曾虚白、陈西滢等人纷纷就翻译的标准问题发表文章。这样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翻译界就出现了一场“翻译标准”的论战,其中“信”、“顺”之争最为激烈。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主张“宁信而不顺”的鲁迅和瞿秋白及主张“宁顺而不信”的梁实秋和赵景深。但笔者对于“信”“顺”之争的开始以及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都存有疑问。梁实秋和赵景深是否真的主张“宁顺而不信”,而鲁迅和瞿秋白又是否真的主张“宁信而不顺”呢?同派之间的观点是否一致呢?下文將集中探讨“信”、“顺”之争的发起、所谓“信”“顺”两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信”、“顺”之争的发起

“信”、“顺”之争参与者中论战最为激烈的当是鲁迅和赵景深。笔者并未找到赵景深《论翻译》一文,只好引自《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继而赵景深1931年3月在《读书月刊》第1卷第6期《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宁错而务顺,毋拗而仅信的翻译主张。”这句话最早见于瞿秋白1931年12月5日写给鲁迅的信中“现在赵景深之流又来要求:宁错而务顺, 毋拗而仅信!”由此可见瞿秋白对赵景深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强烈的批评。

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最早见于他1931年12月8日给瞿秋白的回信中,“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之后瞿秋白跟鲁迅进行通信,表达了他对“宁顺而不信”以及“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至此“信”、“顺”之争也就拉开了帷幕。

二、“顺”派主要人物及观点

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是梁实秋与赵景深是“顺”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坚持的观点是“宁顺而不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对翻译都有什么看法,是不是真的认为翻译就当“宁顺而不信”。

有关赵景深对于翻译的看法似乎只能从《论翻译》一文看出,目前只能从瞿秋白与鲁迅的通信中以及鲁迅在论翻译的文章中略见一斑了。上文也转引了《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引用赵景深《论翻译》中的几句话,“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所以严复的信、达、雅三个条,我认为其次序应该是达、信、雅。”这里,赵景深认为在翻译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译文顺不顺的问题,其次再考虑信不信的问题;而鲁迅在《几条“顺”的翻译》和《风马牛》中都提到赵景深是“主张‘顺而不信译法的大将”;且瞿秋白1931年12月5日写给鲁迅的信中“现在赵景深之流又来要求:宁错而务顺, 毋拗而仅信!”这些都表明赵景深的观点是“宁顺而不信”的。

再来看一下梁实秋的翻译观点。梁实秋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的《翻译》一文中说道“翻译的头一个条件是要使别人看得懂”,他还提到他的译文并未“将原文妙处曲曲传出”,还希望别人对有翻译价值的书进行重译。上文中也提到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中指出他反对“死译”、“硬译”,认为译文应当让读者读懂。梁实秋1932年12月发表的《鲁迅的新著》批评了鲁迅所说的“硬译就是忠实的译法”“硬译初看不顺,久而久之就顺了”可以看出梁实秋是极力反对鲁迅的“硬译”,认为译文应当让读者读懂,要做到“顺”。但是他并没有和赵景深站在一边,他也反对不忠实原文的译作,反对误译、曲译、死译、硬译。总之他是位要求十分严谨的翻译家。认为梁实秋支持“宁顺而不信”的观点是不应当的,更不应把梁实秋和赵景深都划归“顺”派。

三、“信”派的主要人物及观点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家普遍认同的“信”派的代表人物鲁迅对“信”、“顺”的看法。

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写道“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他强调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忠实于原文,顺不顺倒是次要的,不顺的文章读者好好琢磨一下还是可以看懂的,可是不信的文章则会让读者陷入迷途。鲁迅的“不顺”其实是因为他主张用原文的语法进行翻译,而不是转换成中文语法,这大概也就是他所坚持的“硬译”。但是他还是意识到“信”和“顺”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提出“翻译必须信顺都要兼顾,要考虑读者能够理解的同时,还要保留原作风味原貌的观点了。

四、结语

其实在梁实秋、赵景深、鲁迅、瞿秋白关于“信”、“顺”之争的论战中,还掺杂了许多“阶级性”斗争在里面,这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决定的。这场“信”、“顺”之争也没有明确何时结束,因为有关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着。也没有什么得出统一的结论,因为各翻译家都是从自己的翻译经验出发,对于翻译的看法各抒己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信”和“顺”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两者地位相同。这场论战是对严复“信达雅”的一次大辩争,也让这个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受到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那一年代关于翻译的论著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整理、研究的。

猜你喜欢

论战瞿秋白梁实秋
北平的零食小贩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半路夫妻情也深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曹刿论战
梁实秋守规矩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不怕得罪人的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