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性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8-11-26彭艳娟
摘要:作为21世纪特有的时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凸显出来,其主要体现为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夸大,人被工具化以及功利主义的社会舆论氛围等。只有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得以有序推行,才能对创新的先进思想包容并蓄,从而让普适性原则和个人权益得到良好尊重,进而巩固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与价值体系。本文对在面对现代性危机时如何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价值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因此,在我国逐渐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而运用这一有力的思想武器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现代性的问题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应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国内外发展形势依然风起云涌的当前背景下,只有秉持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才能在新时期做好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的准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现代性的危机
现代化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发展,而现代性则是与现代化过程如影随形的一种精神,与此同时,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运行机制的参考,因此可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带来的好处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显而易见的,是满足物质文明发展需求的。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摒弃了落后传统与思想的糟粕,积极地学习和接纳先进的理念与制度,从而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改革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现代性也激化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使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加了障碍。我国的现代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意识的过度放大,传统普适性价值体系的削弱以及人的工具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对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优点与弊端并存的特点增加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要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实际国情有机结合,才能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化解现代性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能够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开创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对现代性危机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同中国国情有机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倡导将不同的先进思想理论兼收并蓄,从而逐渐形成全面完备的、科学合理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全部照搬的教条主义,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也应是灵活的、立足于实际的[1]。古今中外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符合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愿景的先进思想理论均能良好地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接纳和利用。与此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过度地强调个人意志与情感只会堕入唯心主义的深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助于重拾革命与发展的初心,更有助于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忽视普适性规律等诸多不良情况进行适当矫正。需要注意的是,消灭人的个性与自由实属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尊重个人的意志和社会的多元化,仅仅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个人意志和情感为主旋律,应充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的普适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行动的科学性与成果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能够显著地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的制度自信和思想自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立足于实际的先进理论思想,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拓宽道路,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偏离为发展的主线,为应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2]。与此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本着以人為本的原则,不断加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感知,不断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以及思想作风,使其能够真正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运用到实处,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踏踏实实地处理好日常事务,做好每一项决策,从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和谐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肯定,只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更加强劲的驱动力。
总结:
综上所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完成的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即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更有助于战胜现代性危机所衍生的挑战。在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反思,积极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方式与新路径,从而使其迎合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诉求,为最大程度地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保障[3]。
参考文献:
[1]仲海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董星辰.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研究(1919-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李佑新.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1):118-124.
作者简介:彭艳娟(1979.09.12)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商丘,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