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

2018-11-26于婉华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矛盾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国情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发生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立足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主要矛盾问题上的不断反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各方面所取得成果的肯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一步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历史意义

理论认识是基于实践的产物,也唯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能正确的引领实践。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国情与面临矛盾的正确认识,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各阶段实际的正确方针政策。社会矛盾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两次主要矛盾的转变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在发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及追求进步的精神。

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

借鉴孙建华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分期理论的观点,这一时期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开拓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92年2月,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十三年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期”(2)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经历了一个理性的开拓期,呈现出‘夯实的特征。”(3)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拓,是将中国国情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理论的创新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论,总结出新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而“夯实”的特征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发展打牢物质与理论基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将要持续很长时间。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外情况复杂,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遭遇了波折。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认识我国的主要矛盾,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努力改善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政治、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虽然各个领域的实施的政策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其主要目的都统一于克服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都是为社会主要矛盾再一次发生质变所积累的量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一更新表明,这三十六年间,我国的生产力与经济发展取得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我国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时代,面临着新的矛盾。

在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时期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握好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就能立足于国情,制定符合现阶段发展状况的政策,从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一矛盾的转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贡献了新的理论探索。

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概括我国现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与轻重工业相比较发展不平衡;在地方差异上,内地与沿海发展差距大;在资源分配上,住房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以现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不平衡不充分来描述更加准确。

其次,物质文化需求一词也不能很好的概括人民的多种需要。生产力发展,国民进入小康生活,仅仅满足温饱显然已经不再是国民的全部需要。美好生活需求更能体现人民对于高速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全民保障的社会环境、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多方面需求。

最后,取代社会生产一词的,是发展。单单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全部需求,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发展太过单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要进一步发展与平衡,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也有学者这样概括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具体特点:“一是供需矛盾转为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二是追求数量转为追求品质;三是物质追求转为精神物质需求并重,四是差异发展转向均衡发展。”(5)

虽然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产生了变化,但是我们要全面把握其变与不变的方面。

第一,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我们仍须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虽然我国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与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中的量变。

第二,在国家发展程度上,需要认清我国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我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还不够充分,在很多行业依旧没有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都是建立在破坏环境与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依旧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面对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路线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将美丽纳入基本路线,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矛盾转变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发展变化了的国情下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我国发展现状的一次次概括总结。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是我党对上一阶段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我国下一阶段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最精确的总结。

首先,对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近况的表现。主要矛盾变化说明上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经济与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是对通过实践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肯定。

其次,更新了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它关注的是人民群众在需求和需要上的满足,是在生产力发展了的情况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共同发展以契合发展变化了的人民需求。

最后,准确总结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指导方针。十九大所提出的总体战略、总体布局,是总结了人民的实践经验,制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扩充。

进入新时代以来,时代背景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有了新的更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我国所处的新环境以及新矛盾的准确把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时代新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力量。

注释: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212页。

孙建华:《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分期理论的架构》,载《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五期。

孙建华,文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轨迹及其阶段特征谈论》,载《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5月第23卷第五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胡月星:《中国密码 新时代引领发展的关键词》,研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20页。

作者简介:于婉华(1995-)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文登,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化矛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