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研究

2018-11-26于洋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

于洋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而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59.2%的人出了学校就不再锻炼了,目前全国二亿多职工,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仅有10.4%,偶尔锻炼的25.6%,64%的人基本不锻炼:对全国九大省市67所高校1216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每天坚持一小时锻炼的仅为7%,除体育课以外每周能、坚持一次锻炼的(不含早操和课间操)仅占8.6%。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缺陷。究其原因,是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锻炼氛围差,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习惯缺乏,以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学生既无对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身体素质大幅下降。学生多数懂得并认同“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对人的一生都需要”的道理,但实践上,意识与行为,口头与参与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对体育的认识并不等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1、政策依据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并明確提出以下要求: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依据

和谐教育理论:

和谐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因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学产生谐振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理论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的身体、智能、心理等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而身体发展则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一生幸福生活的源泉和保证,因此,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体者,载智之舟也。”他认为“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是错误的。他深刻地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了。”他在1912年就提出:“养成共和国的健全的人格”,要进行新的教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在这“四育”中,“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他还提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提出体育的四项功能即“强筋骨也”、“增知识也”、“调感情也”、“强意志也”。陶行知早在1919年也曾提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这些都足以说明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教学理论: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有两大思想:一是坚持“以活动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二是“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多天性好动,喜欢玩游戏和体育活动。因此,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持续的良性强化刺激,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强健体魄,积极进取,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同样具有指导价值,主要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统一规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及其家长知道和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才会在行动上反应出锻炼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