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
2018-11-26颜庭艳张慧丽
颜庭艳,张慧丽
(解放军第八二医院骨科,江苏 淮安 2230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常用手段,能够通过替换病变髋关节恢复其功能。尽管现代外科技术手段高超,但是术后患者仍然面临并发症风险,特别是年迈体弱的老年患者[1]。针对这一现状,本院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了阶段性健康教育,以求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5例患者,采用就诊序列号随机分组法,将入选者分入干预组(n=43例)和常规组(n=42例)。入选者男女比例为5:11,年龄均值为(70.25±4.72)岁;疾病类型含股骨颈骨折(46例)、股骨头坏死(30例)、骨性关节炎(9例)。所有患者病情诊断明确,均具备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证,且未伴有可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疾病类型。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样本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手术器械、用具,协助患者完成皮肤和胃肠道准备;术中,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并及时提醒医生处理风险;术后,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坚持功能训练。
1.2.2 干预组:①心理指导: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针对其存在的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进行适时干预;②术前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手术过程、时长、注意事项、体位配合、麻醉处理、手术风险及应对策略、术后恢复等,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性;③术中陪护:在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同时,注重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④体位教育:术后,严格管控患者体位,告知患者日常中坐位时勿盘腿,选取座椅不可过于松软且椅面与地面应维持一定高度;站立时,注意屈曲角度和动作,弯腰角度不可超过90°;日常活动、休息尽量取坐位或卧位;待术后2-3周,可为患者准备丁字鞋或用挖槽海绵垫固定、牵引患肢,使患肢维持屈曲15°状态。⑤功能训练:待麻醉药效消退后,及时鼓励并协助患者开展踝泵治疗,臀肌、股四头肌等训练;术后一天,为患者下肢进行动静脉泵治疗;术后2-3天,约束患者休息体位,仅取半卧位或卧位,双下肢仍维持外展中立位;协助患者进行伸膝、屈髋以及髋位外展等动作训练,视情况开展直腿抬高训练,若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可适当延缓该动作训练进度;根据术后X线复查结果,安排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并对其下床频次、活动时间等作出限定;指导患者学会借助工具完成起床动作,并注意身体移动时防止关节脱位;为患者准备助行器,转移双下肢部分负重[2]。⑥院外教育:待患者提出出院申请后,护理人员应罗列相关注意事项清单,并嘱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肢体训练;定期随访,了解其病情进展,对其饮食、活动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嘱患者按期回院进行复查。
1.3 评价标准
观察并评价护理干预三个月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级以及关节脱位情况。①其中,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arrisHipscore)进行测评,内容含关节功能、病灶疼痛、关节畸形和关节活动度四方面。单项分值为25分,将各项测评分值相加,总分不足65分为差,介于65-79分之间为一般,介于80-89分之间为良,不低于90分视作优。②随访患者康复情况,统计关节脱位者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级以及关节脱位情况,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分析[n,(%)]
3 小 结
因缺乏自我护理和保健知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部分患者并发关节脱位的可能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其康复效果。此外,术后患者的体位管理对其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应该给予科学指导。本院在研究中除了高质量完成常规护理外,还注重患者负性心理疏导及阶段性健康教育[3],协助患者积极完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计划,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常规组,且未有关节脱位者。
综上,阶段性健康教育能够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关节脱位发生风险,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加快其康复进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