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2018-11-26陈雨秋
陈雨秋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江苏 南通 226000)
重型颅脑外伤在应激或外伤等因素影响下,易发生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等,致残、致死率高[1]。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大量丢失,且受创后胃肠部血液灌注不足,极易引起营养不良,因此,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旨在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于南通大学附属医学脑外科接受诊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6±7.9)岁;开放性脑损伤20例,闭合性脑损伤10例;平均哥斯拉昏迷评分(GCS)(6.97±1.10)分。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4±7.8)岁;开放性颅脑损伤18例,闭合性脑损伤12例;平均GCS评分(6.82±1.02)分。入选患者均经MRI或头部CT确诊,伤后6h内首诊GCS评分为4-8分,持续时间>24h的重型颅脑损伤;预计生存周期>21d;排除伴有内分泌疾病史、肠道功能衰竭、合并甲状腺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护脑、降压、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等常规治疗,同时静脉滴注80mg泮托拉唑。对照组于伤后24h内接受完全TPN治疗,7d后视患者情况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观察组于入院后48h内行空肠营养管置入进行EN治疗,以600ml为起始量,以300-400ml/d逐天增加至全量,其中营养液选用能全力肠内营养液,每日可用4000kcal,逐步适应集体对能量的需求。严密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如血糖水平>11.1mmol/L,则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干预前后NB、TP、TCL及PLT等营养指标,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营养状况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7d营养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并发症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对比(±s)
注:a:与干预前相比,P<0.05;b: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NB(g/d) TP(g/L) TCL(×109L-1) PLT(×109L-1)对照组(n=30) 干预前 -13.02±1.98 56.37±12.98 1270.02±52.60 13.85±6.40治疗7d -11.98±2.01 67.92±13.60 1265.30±53.28 10.19±7.01观察组(n=30) 干预前 -13.05±2.00 57.41±12.51 1261.80±58.00 14.07±6.12治疗7d -10.01±2.00ab 58.29±13.32ab 1295.00±62.20ab 13.61±6.59ab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研究[4]表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机体短时间内即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组织水肿、局部缺血缺氧、炎性反应及钙离子超载等症状可引发细胞的损伤和死亡,从而发生继发性损伤,预后较差。因机体遭受严重创伤时心脑灌注优先保护机制的影响,胃肠部、肝部等通常最早受到影响,而使用PN将加重胃肠、肝等部位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肠粘膜功能受损以及内毒素和肠道菌群的异位,引发多种感染性并发症。而将肠内营养物质经空肠营养管直接输送至肠道,不仅能够避免对胰腺分泌的刺激,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胃肠道粘膜,改善胃肠道蠕动。安玉玲等[5]指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尽早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其胃肠道蠕动,恢复并增强免疫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7d两组NB、TP、TCL及PLT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EEN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不仅应充分供给营养物质以促进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以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应纳入考量范围。本研究中,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利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从而为其后续综合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具有显著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