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早期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2018-11-26陈黎
陈 黎
(武进人民医院南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颅脑外伤在临床上主要是因为外伤而形成的,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两种损伤,其分别是开放性与闭合性这两种,而临床症状则表现为意识障碍以及头晕等;有时候也会伴随着昏迷、恶心、呕吐等症状[1]。在临床中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也会对患者心理、机体等多方面造成影响,而及时有效的干预则能起到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2]。为此,本文也对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早期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所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4-72岁,平均(37.28±5.24)岁。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23-73岁,平均(37.25±5.32)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常规救助、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等;观察组则给予针对性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早期颅脑外伤患者大多存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所以需要长时间卧床,而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情绪上就很容易变得较为消极。这个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将疾病相关知识及时的讲解给患者或者是其家属,让他们能够树立起较为正确的认识,保持健康心理,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心理情绪,还能促使患者更好地服从护理工作的实施。(2)康复护理。临床研究调查显示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过适当的外界刺激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认知功能,所以说,在对早期路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在早期对其肢体进行适当的按摩,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而对于那些不能自主进行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则需要帮助他们进行被动性运动,以此来确保患者具备较为良好的肢体性功能;而对于部分能够进行自主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则可以指定出具体、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患者各机体功能的恢复。(3)饮食护理。在对早期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具备较为充足的摄入能量,以此来实现对机体基础代谢的维持,护理人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借助于鼻饲管来实现,在饮食护理过程中可以将流质类食物、易消化的食物作为主要饮食,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胃肠压力。此外,在饮食护理过程中最好是将一些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作为主要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也可以完全生活自理就称之为痊愈;若有明显的改善,生活也几乎可以自理则视为有效;若无任何改善或者是加重,就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组患者的统计方法为: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24%,组间数据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对比
3 讨 论
颅脑外伤一般情况下都是暴力所导致的外伤疾病,这一类型的疾病预后效果较差,常规护理很难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3]。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出现则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因为针对性护理是结合患者实际进行的护理,是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4-5]。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低于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的95.24%,组间数据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针对性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将之前的被动护理转为了主动护理,通过康复、心理以及饮食等一系列护理能够最大程度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最终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才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早期颅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相比较于常规护理模式而言价值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早期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显著,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