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研究

2018-11-26盛新新陈海东赵慧娣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学校

盛新新,陈海东,赵慧娣

前言

体育场馆的社会化不仅利于体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因素。我国学校体育馆总数有限,人口众多,难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为更好地贯彻《“键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够积极地投身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从而促进大众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完善是首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何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的研究

1.1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概念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和大众开放,意味着学校体育场馆在确保学校的正常体育活动下,课外或假期以收费或免费的形式对有体育锻炼需求的学生、群众、运动队等非本校人员开放,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1]。

1.2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既有从整体角度出发,又有从局部省市地区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既有成效,又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改进。

雷厉等学者对北京部分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有更先进的经济基础、物资基础、管理水平和思想意识。北京的本科、专院校拥有多个体育场馆和众多体育资源,开放程度较高,便于更好的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带头做好典范。

刘晶等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的需求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高校体育场馆供应存在的问题有:体育场馆数量有限,供给严重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健身运动,健身需求量大,供给速度快速增长;公立学校主要有相关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由政府统筹,对外开放数量较多,因此供给主体以公立学校为主;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维护、保养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非公经济实体逐渐开始涉足高校体育场馆的供应;高校体育场馆和生产环节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分离。

2 关于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

2.1 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黄滨等学者对目前大学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学校承包模式、校外承包模式、轮流值班模式、四种责任制管理模式。

新疆日报报道了长春学校体育馆开放的模式,概括为“五三”。即三个开放原则:政策支持原则、付费公开原则和有保证的教学原则;三种管理模式:学校自管、学校联管和学校社区共管;三种开放形式:学校健身俱乐部系统、校际健身俱乐部系统和社区健身会员系统;三种开放模式:分流(教学区域和开放区域分离)、时间分配(开放时间内的健身)和项目分配(选择不同的项目开放);力求“三方面赞同”:学校赞同、家长赞同和社会赞同。

2.2 管理主体多元化

杨震等学者通过对部分省会城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体的研究发现,管理主体主要有后勤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体育院系或体育部、校资源市场拓展部门管理及其他管理,其中体育院系或体育部为主要管理部门。说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多种管理实体和多元化、差异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3 对学校体育场对社会开放的制约

王登峰对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的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的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在学校开放的体育场馆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如果出现意外伤害,如何保障?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如何鼓励校园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同时,鼓励和推动校外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体育服务,促进全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因此,相信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性存在四个问题:开放条件、资金、安全性和双向开放性。

陈启湖研究了大学体育如何与社区体育融为一体,从体育场馆本身的优势和经营者的商业模式入手,分析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宣传、经营管理组织混乱、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滞后等问题尚待改善。

杨新生对江苏省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体育场馆管理主体存在多元化,相应地,它直接导致了许多管理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导致主体利益相互交叉混合,从而产生管理责任不明、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最终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制度疏松、专业管理部门缺乏、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另外,限制学校对外开放的因素包括:体育场的规模和成本,产权和制度,目标和收益,运营时间收费和安全,服务目标和环境等。

4 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发展措施

鉴于目前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政策法规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给社会提供更大支持。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实现学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和利益的“双赢”,并正确处理校内正常教学、训练与向社会开放的关系。

4.1 强化政府统筹,建立有效制度

建立有效的公共体育场馆体系,为体育场馆的维护、保养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资金;为在学校体育馆锻炼的公众提供安全保障;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之后构建第三方协调机制,推广到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保险制度;将更多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在学校、社区及周边,让体育场馆发挥最大效益,而不是使其变成闲置之地。

4.2 因地制宜,建立有效标准

建立一套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有效标准,主要包括体育场馆本身必须达到的标准,场馆在学校的位置以及与学校和社区的连接标准,政府补贴和收费标准,场馆管理和开放时间标准等,将这些方面进行有效定位。

4.3 立足服务社会

为社会服务是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的起点和归宿。包括从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选择,体育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体育场馆规章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出发,以服务社会为终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学校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